第31章 我来保卫雨花台(第2/5页)

现在在等待着五点钟,那是和南边主力的约定时间。南边李根生、隆美尔他们主要是进攻,兵力是一个机步团和一个摩步团,带的主要是口径较小的自行火炮,最大的口径也就是75毫米。

自己这边主要是凭着外秦淮河防守,兵力是两个摩步团。大口径的牵引式火炮都留在了这边,有36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150毫米榴弹炮,还有一些大口径迫击炮。

面对着一块25平方公里的区域,向小强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火炮不足。但是没办法,目前南京南部只有自己这一万人了,都不到一个师,虽然坦克和汽车非常充裕,但火炮还是一个普通步兵师的配置。

向小强和参谋们商量过,大家也都认为这么点炮,有效覆盖整个包围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雾这么浓,也不好观测。只能尽量让大炮发挥防守的作用了,也就是尽量往近处打,阻止清军的攻势而已。这样还能准确一点。

现在整个南京、整个紫金山要塞的头头脑脑们、还有朱佑榕,都在盯着这场战斗了。要是城下战斗失利,那就要守城墙了。

但是……这么大的雾,长江防线都守不住,一道城墙……

……

因为是冬天,四点钟天还是很黑。雨花台上的高座寺沐浴在云雾中,满山郁郁葱葱的柏树散发着吐了一夜的氧气,合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吸入肺中感觉惬意极了。

向小强在这座寺庙的庭院中漫步着,踩着脚下滑腻腻的青石板,扶着石栏杆往下看。夜色中雾气飘渺,看不出几米远,极目所见也都是近处苍黑的松柏。

但是他知道,就在雾气下方,在山坡上,就有自己的士兵守在散兵坑里,守着重机枪和迫击炮,瞄准着山下。

寺里的僧人也因为这帮大兵的到来,很多都早起来了,也没心思做早课,都在看这群出出进进的军人。年轻的僧人打量着他们的装备,都很好奇,年长的高僧则闭目念佛,脸上露出痛心的表情,分明是不忍看到清净的佛门成为操纵杀戮的指挥部。

因为最近打仗,南京临近战场,寺里很多外来的挂单僧人都走了,空出很多房间。方丈把最好的几间禅房让给向小强做办公室。现在人民卫队的军官们出出进进,抱着地图、沙盘、无线电机,一根根粗黑的电话横在地上,从一间禅房通到另一间禅房,好像盘结的黑蛇一样,一不留神就会绊倒。

还有几根电话线横过庭院,往山下通去。往南边的,通往外秦淮河边的阵地,往北边的,通到南京城内,和城内的电话系统相连,一直通到紫金山要塞里。最高统帅部和女皇都能及时得知这里的战况,向小强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江边战场、乃至整个长江防线的战局。

高座寺的方丈法云禅师正陪在向小强的身后,像个导游一样向他介绍雨花台。

老方丈六十多岁了,慈眉善目,身宽体胖,雪白的长眉毛加上大红袈裟,彰显着自己高僧的身份。雨花台紧邻城门,历来是南京达官贵人、上流社会人士烧香游玩的名胜。高座寺里的方丈也练出来了,每当有贵客造访,知客僧规格不够的时候,老方丈就会亲自出马当导游。向小强觉得他比后世雨花台的红色导游还老练。

法云大师摸着念珠,缓缓道来:

“从西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自南朝梁天监六年,本寺的云光法师便常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到了本朝,‘雨花说法’业已成为金陵十八景之一。本寺内有清泉二眼,名永宁泉,其水质清洌,饮之甘甜。南宋诗人陆游品其泉水后,称之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虽枯,但古之盛名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