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奇士郭林宗(第3/3页)

最后大家公推郭泰的学生茅容骑马去追问。

不多时,茅容回来告诉大家,其人为高昌名士徐稚(徐稚,字孺子)。

茅容追上徐稚,曾沽酒设肉,邀其小酌,酒微醺,谈起国事,徐稚始终微笑不答;而问起农事耕种,便一一回答。酒散,彼此起身揖别,徐稚对茅容说:“为我转告郭林宗,大树将颠,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不必凄凄惶惶,于心不安。”

听了茅容的述说,有人说:“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这样说来,徐稚岂不是有失于人吗?”

郭泰严肃地说道:“不是这样的,徐孺子为人清廉高洁,他饥饿时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食物,寒冷时不会随便穿别人的衣服。他答应茅容的邀请,分明是视为知己,刮目相看;不回答国家大事,是由于他的智慧我们可以赶得上而他的故作愚昧我们却赶不上。”

不久,郭泰的母亲病逝,郭泰悲戚过度,哭着哭着,竟然呕吐出一滩一滩的血,他拄着拐杖从守孝的草庐中出来,看见母亲的坟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束生刍(即鲜草),问旁边人,才知有人吊丧,放下生刍走了。人们问郭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郭泰感慨着说:“那人就是徐孺子啊!《诗经》中有一句诗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实际上,我无才无德,情无以堪呀。”

由于郭泰不参与政事,不作危言骇论,所以不受“党锢之祸”的迫害,得以保存其身。

灵帝建宁元年,陈蕃、窦武和李膺等人被害,郭泰哭之于野,他仰天大恸道:“《周诗》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现在汉室重蹈此辙,恐怕离灭亡不远了!但‘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亦为《诗经》中的句子)

建宁二年春,郭泰病死于家,时年四十二岁。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来,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蛮声海内的大才子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对涿郡名士卢植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只有郭林宗的碑铭,文副其实,我毫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