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年天子绝地起反击(第2/3页)

王莽篡汉的故事又将上演……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十月十二日,刘肇在长安诏令屯驻凉州的窦宪前来会面。随行官员中有个名叫王龙的,是窦宪的马仔,竟然建议文武官员见到窦宪时要主动叩拜,并伏身口称“万岁”。

敏感的刘肇已经觉察到了潜在的威胁。

从长安回来,他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必须先发制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他虽然贵为天子,身边却布满了窦家的眼线,朝廷上下都是窦家的人,怎么跟窦宪他们斗?

似乎,这是一个死局,他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

这一年,有十三个郡国出现地裂、大旱、蝗灾等天灾人祸。

上天似乎也在昭示着风云变幻,版图换色。

死亡的气息越来越浓。

刘肇通过仔细观察,知道朝廷尚有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人可以信赖,只要能连结起他们,还可以放手一搏。

可是,窦氏兄弟似乎早有防备,严格限制刘肇,使其不能与内外大臣直接单独接触。

怎么办?

不能和大臣接触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任何人打交道。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刘肇身边是有宦官伺候并负责内外传递信息的。

能不能利用这些宦官呢?他们会不会已经全被窦家收买了呢?

刘肇不动声色,暗中观察。

慢慢地,他看中了一个名叫郑众的人。

郑众,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南鲁山东南)人,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现在为钩盾令(皇家花园管理员)。

刘肇觉得,郑众是先帝的旧人,又服侍自己多年,忠诚可靠,再则,他为人谨敏,有心计,可以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某个黄昏,刘肇找了个左右无人的地方,向郑众吐露了自己的心迹。

郑众早已看不惯窦宪一伙了,坚决地站在了刘肇一边。

有了郑众的帮忙,刘肇终于和丁鸿取得了联系。

丁鸿,颍川定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人,父亲丁綝,是光武帝的部下,曾领兵攻下河南、陈留、颍川三郡二十一县,深受光武帝的喜欢,拜河南太守,封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又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师从名师桓荣(汉明帝的老师,后被封为太傅)学习《欧阳尚书》。丁綝去世,按照礼制,丁鸿应世袭受封,但他却上疏朝廷,希望把封国让给弟弟丁盛,还没得到批准,他就溜之大吉,出外游学了。

现在,丁鸿给刘肇上了一封密信,信里是这样写的:汉朝开国时,吕氏家族专权,皇统几乎移位;哀帝、平帝末年,王莽参政,皇家宗庙祭祀中断。所以即便是像周公那样的近亲而无品德,也不能让他得势。如今大将军窦宪不知自我约束,天下远近之人,全都对他诚惶诚恐地奉承听命,这是君王威望受损、臣下权势过盛的表现。所以说,君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大小官员横行无道,应当尽早改正朝政的失误,以报天意!

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刘肇以丁鸿兼任卫尉并代行太尉事,率军屯驻南北宫。

丁鸿提供的是个理论方向,具体怎么操作?十四岁的刘肇还是拿不准主意。

想来想去,他觉得,可以参阅《汉书》里的外戚传里面的情节。

这部书,班固还没写完,而且宫中也没有收藏,去哪儿借呢?

看来,只有找他帮助了。

他,是指被废太子刘庆。

刘庆被废太子那年,才五岁,虽然年幼,却也知道避嫌畏祸,夹着尾巴做人,大声话都不说一句,绝口不提宋贵人之名。汉章帝恻隐之心顿生,将其交给窦太后一并收养,警告她不要再打刘庆的主意,两兄弟的吃穿用度一模一样。刘肇小小年纪,也懂得保护哥哥,两人入则同室,出则同车,形影不离,成了患难与共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