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被看好的新政时代(第2/3页)

“六管”即是对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等六种经济事业实施管制,统一由国家征税,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不过,诚如史学家钱穆所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王莽推行的新政,大多都是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可是古今时异,环境不同,推行的政策从根本上就脱离了实际环境,违反了历史规律,最终走向失败,王莽本人也成了复古思想的殉道者。

首先,“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就严重地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这些大地主豪强占有的田地远不止一井,要他们将多余的土地交出来,那他们世代兼并的辛劳就化为乌有,这等于是要把他们吃的全给吐出来,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激烈反对。这样一来,朝廷就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这一部分人也就因此对王莽政府产生了失望之情。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会觉得满意,因为这是“王田”,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由此可见,实行“王田制”实在是处处不讨好。

其次,要改奴婢为“私属”,而能占有众多奴婢的,都是大地主豪强,他们蓄养奴婢的目的也是用于农业生产,国家一方面推行王田制,要他们将现有的土地上交,一方面又不准许他们买卖奴婢,这就等于是要他们白白供养奴婢了,这怎么行得通?

至于“五均六管”制,其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的力量来推行政策,使得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官僚手里,反而给了他们利用职权投机倒把、贪污勒索、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显而易见,胡适先生对“王莽改制”中最为欣赏的土地国有、废奴、均产三大政策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此外,王莽还进行了币制改革、中央机构改革(主要是调整郡、县划分,改官名、地名),还改变了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对货币的改革,其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他无视五铢钱从武帝时开始已经生产了二百八十亿万的现实,而是模仿周朝的子母钱,疯狂地推行各式各样的新货币,这些货币种类错杂,名目纷繁,彼此间转换复杂,且信用度低,人民被搞得晕头转向,不得不继续使用汉朝的五铢钱,由此,民间交易很不顺畅,物价随之动荡不已,财政经济陷于瘫痪。币制也因之一改再改,钱越改越小,价却越来越高,无形之中政府又刮了普通民众一笔财富。

搞笑的是,王莽认为“刘”字由“卯、金、刀”组成,于是下诏,“正月刚卯”佩饰和金刀钱都不准再使用。于是,废除错刀币、契刀币以及五铢钱。为了防止民间私自铸造,便下禁令不准挟带铜、炭。

实际上,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已经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其实只是为了复古而复古。王莽食古不化,认为改制后一切都要符合古义,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进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回到原来的名字。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