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圣人也疯狂(第2/3页)

面对这样一份大礼,王莽诚惶诚恐,坚决不受。

可是,人民的拳拳诚意,又岂是你能轻易推却的?

万般无奈,王莽被迫接受了这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八名在全国各地考察的“风俗使者”回朝报告考察成果,大赞天下太平。不久,塞外匈奴等外族也纷纷遣使前来归顺,祝贺天朝强盛。

王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

王莽本人很享受这一切。

有人在朝堂上扬臂高呼,说,当年周成王年幼,由周公居位摄政。现在圣上年少,应当由安汉公像周公一样代行天子的职务,行天子事!

此言一出,群臣响应,一个个点头叫道“正应如此”。

可以说,王莽少年时扶危救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已经实现了。

通常,人们在理想得以实现的狂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小小的迷茫,理想已经实现了,那么,以后我该做些什么呢?

现在,“行天子事”这几个响亮的字眼重重地砸伤了王莽的心房,将他从迷茫中砸醒。

于是,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登上帝位,主宰天下!

汉平帝元始六年(公元6年)十二月,腊日大祭,王莽“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喝后毒发身亡。

国不可一日无主,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即代理皇帝,改元为“孺子婴居摄”。要他尽快从汉宣帝刘询的直系子孙中选拔新的皇位继承人(刘衎也没有儿子)。

为了操纵政局,王莽以“兄弟之间不能继承帝位”为由,将与刘衎同辈的王子直接排除出局,立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此时的刘婴仅仅两岁,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孩,号称“孺子”。

王莽笑嘻嘻地称,通过卜卦,刘婴命最好,册立他为皇太子最为吉利。

太过分了!

刘氏宗室不干,认准了王莽是要篡逆刘氏江山,安众侯刘祟率先发难,领百余人进攻自己封国附近的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但在宛城守军的还击下,起义很快失败。

第二年元始六年,公元6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发表宣言,说王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

宣言发布,天下震惊。

大军抵达山阳,汇合了十余万人。

王莽大为惊恐,寝食难安,昼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效仿周公相成王肘,东征管叔、蔡叔、武庚等人作乱所作的《大诰》,写了一篇文章,反复辩称自己只是临时摄位,将来一定还政孺子婴。同时,不断调动大军镇压翟义军。

十一月,王莽的军队在淄县(今河南考城县)大败翟义的军队,并于十二月攻陷义军的大本营圉城(今河南杞县),生擒翟义。

平定了这两场叛乱,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劝王莽正式登上帝位。

最初,是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时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有丹书其上,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而始。

不久,有人奏报齐郡冒出一口新井,又有人奏报巴郡发现一头石牛,还有人奏报扶风雍县发现仙石……王莽无不欣然迎受。

王莽觉得,自己威德日盛,应该考虑正式登皇位了。

梓潼县(今属四川绵阳市)人哀章在长安游学,此人浮浪无行,爱吹牛,听说了齐郡新井和巴郡石牛的奇事,就连夜制造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标签,一道写作“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作“赤帝玺刘邦传予皇帝金策书”。又写了一封策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必须遵照天意行事。图和策书上写了王莽的八位大臣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名字及两个胡编乱造的名字,一共是十一人,清楚地注明了他们官职和爵位,作为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