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第3/8页)

果然,王恕一到,明查暗訪,得知錢能重用一個指揮同知郭景,承錢能之命,勾結安南國王黎灝,頗有引狼入室之危。因而突然發兵,逮捕郭景,將治以重罪。郭景畏罪自殺,王恕後嚴劾錢能,私通外國,其罪當死。朝廷派刑部郎中潘蕃到雲南查辦,錢能大懼,急急派人攜鉅資到京師,走萬貴妃娘家的路子,而又正逢商輅、項忠為汪直排擠而落職,因而得以取中旨調王恕為南京都察院掌院,參贊守備機務。

正是冤家路狹,不久錢能調為南京鎮守太監。不過錢能領教過王恕,居然一改素行。「王公是天人,」他說,「我唯有敬重。」王恕亦不存絲毫成見,樂與為善,頗能感化錢能。

聽懷恩講了王恕的生平,太子大為傾倒,不由得問說:「他現在還在南京嗎?不知甚麼時候北上述職,我要見一見此公。」

「唉!」懷恩嘆口氣,「如今回家吃老米飯去了。」

「怎麼?」太子驚間,「他得了甚麼罪?」

原來王恕好直言,皇帝有失德,朝廷有秕政,他毫無例外地會上奏諫阻。有時一件事鬧得不成話了,便有很多人會問:「王公怎麼不說話?」沒有幾天,王恕的奏章遞到了,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的口號便是由此而來的。

為此,皇帝頗為厭苦,而一直隱忍未發。有一回南京兵部侍郎馬顯辭官,皇帝心血來潮,加批了一句:「該部尚書王恕,著一併解任。」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了官。

太子聽完這段經過,嗟嘆不絕,接下來又向懷恩訪賢。他提了兩個人,一個是接替王恕為南京兵部尚書的馬文升,山西人,深諳韜略,代替王越總制三邊時,戰功卓著,但為汪直所抑制,功大而賞薄,馬文升恬然自甘。他只要做事,不望有功,曾經三次巡撫遼東,那裏的百姓及守卒,一聽說他來了,民心士氣立刻都會鼓舞。

另一個叫劉大夏,陝西華容人,天順八年中進士後,點了庶吉士,三年散館,考列上等,照例得以留館任編修,明朝的宰相十九為翰林出身,這個職位,清華之選,前程遠大。但劉大夏亦是想做事的人,自請改為部曹,分到兵部職方司當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兵部的職方司掌管用兵的方略,是個很重要的職位。劉大夏在任時,剔除積弊,深為尚書余子俊所倚重。

有一年安南國王黎灝稱兵內犯,為英國公張輔、黔國公沐晟敗於老撾。汪直又起了建邊功的侈心,已經奏准皇帝準備頒兵討略安南,行文向兵部索取永樂年間討伐安南的一切檔案,劉大夏答覆他說:「年深月久,找不到了。」(校者注:據《明史•安南列傳》,張輔、沐晟討安南,事在永樂年間,其時安南國王為黎季犛。黎灝繼位於明天順四年,在位期間與明朝屢有邊境摩擦,但未稱兵內犯。張輔歿於土木堡之役,沐晟歿於正統四年,不可能與黎灝交兵,明矣。《明史•劉大夏傳》:「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敗於老撾,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言安南與老撾交兵敗績,無明朝無關也。)

不是找不到,是不宜輕易開釁,劉大夏將利害關係為余子俊分析得非常透徹。他引述宣德初年,西南罷兵的往事,說太祖皇帝曾有遺訓:「四方諸夷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處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給,得其民不足使全,勝亦無謂,我子孫不得自恃富強,貪取邊功。」而況如今國力,遠不及永樂、宣德之時,所以汪直的狂妄計畫,決不可行。余子俊恍然大悟,多方阻撓,始得打消其事。

「現在呢?」太子問說,「劉大夏在哪裏?」

「亦在家鄉,他是丁憂回籍守制。」

「年紀還輕吧?」

「正在壯年。」

「他應該好好替國家做一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