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第6/10页)

中产阶级已经渗透到整个国家。他们的影响日益强大,代表了崭新的巴西。在他们之上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阶级,我们姑且称之为“贵族阶级”。虽然在新兴的民主国家中,这个称呼也许不太恰当。这些人一部分来自于殖民时代,另一部分则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随着若昂六世一同来到巴西。这些家庭来往甚密,有一些是真正的贵族,另一些则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贵族阶级。经过数代人的发展,较高的生活水平与文化层次便成为他们唯一的共同点。他们全都曾经游历欧洲,得到过欧洲教师的指导;他们大多十分富有,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从第一帝国时期开始,这些家族的成员一直仰仗着欧洲精神;而他们的目标便是向世界展示文明进步的巴西。这些家族产生了一代伟大的政治家,比如里约·布朗库子爵、鲁伊·巴尔博萨以及若阿金·那步科(2)。幸运的是,在美洲唯一的帝国中,他们知道怎样结合美国的民主理想与欧洲的自由精神;以和平谨慎的方式处理巴西政治,通过调解、仲裁以及国际协约达成目的。迄今为止,尽管行政与军事职能渐渐落到了新兴阶层,但贵族阶级依然独占着外交活动。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但是并不喜爱炫耀。他们都居住在漂亮的房子里,拥有古老迷人的花园;但是这些房子远远不及宫殿的奢华,且大部分都聚集在贵族聚居的街区:比如蒂茹卡、拉兰杰拉斯或者帕伊散杜大街(3)。贵族阶级在生活方式上遵循传统,喜欢收集国内的历史遗物。他们同时具有民族局限性与精神普遍性,更代表了一种崇高的文化,超越了所有其他的南美国家。不仅如此,他们对艺术与自由的爱好还会使我们想到奥地利。这些古老的家族——在这里,一百年便称得上古老——并没有在文化上被富裕的新兴贵族所打压,因为他们本身大多非常富有,而在这里资历的差别也不如欧洲那样重要。巴西人不懂得排外,这是一个优势。无论在种族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上,巴西都在不断地吸收同化。在这里,一切的传统历史都十分短暂,不足以扼杀刚刚兴起的巴西形态。

巴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吸收都依赖于后面两个阶级,因为下层人民与世隔绝而又不认识字,尚未参与到巴西文明的形成之中。为了正确评价这项活动,我们不能忘记这里的精神生活仅仅开展了一百年,而在之前的三百年里,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会受到压制。直到1800年,这里尚且不能印刷报纸与文学作品;书籍不仅珍贵罕见,而且毫无用处,因为那时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懂得读写,甚至可能连一个都不到。最开始,负责教化的还是耶稣会士,他们很自然地将宗教学习置于综合教育之前,丝毫不顾及时代的发展潮流。1759年,耶稣会士遭到驱逐,公共教育随即变成一片空白。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各个州府,没有一个人想到兴办学校。1772年,彭巴尔侯爵下达一道指令,规定对食品饮料增加新的赋税用以兴办小学,却最终成为一纸空文。1808年,葡萄牙宫廷迁至巴西,这里才出现了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为了给居住的城市增添一些人文光芒,国王聘请了专家学者,建起了高等学府与艺术院校。然而,这样做不过是装点门面,并没有起到实质效果。广大民众依旧处于蒙昧之中,既不会读写也不会计算。直到第一帝国建立之后的1823年,巴西才开始计划在每个城镇都修建一所公立学校,在每个州府都修建一所中学,并在最合适的地方修建几所大学。就这样又过了四年,直到1827年才出台了一条法令,规定每一个大居民点都至少有一所小学。这是巴西向前迈进的第一步,其速度之慢堪比蜗牛。1872年,巴西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万,而在校儿童却只有十三万九千人。现在已经到了1938年,政府却依然没有意识到要建立委员会来消除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