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第5/6页)

因此孝公决定坚持变法,他先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这个国家的太子开始牺牲。但如此一来,老百姓就发现连太子犯法都不能够幸免,于是太子以下,人人就不敢不守法。变法因此成功,秦国从此国富兵强。

在此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最后消灭了所有的国家。但商鞅的办法到了后来又不是什么秘密,为什么六国不学秦法,而要眼看着局面越来越糟?

原因很简单,正如卫鞅所说“法之不行,自于贵戚”,贵族们从来也不觉得他们应该守法,在六国和秦国都是一样的。可是六国不敢对付既得利益者,而孝公和商鞅敢。如果在当年那一刻,孝公和商鞅退却了,那么秦国也就会沦为像六国一样的命运,如此而已。

商鞅借由太子犯法这件事,替新法树立了威严,此后没有贵族敢犯法。但是,太子会忘了这怨恨吗?太子的老师们会忘了这怨恨吗?贵族们会忘了这怨恨吗?前面二十几年因为有孝公在,他们只好隐忍,现在秦孝公已经死了,还有谁护得住你商鞅?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其实商鞅在孝公死后,他也知道大事不妙,立刻准备逃跑。可是他订立的法律实在太严密了,各国又惧怕得罪秦国,最后连他自己也跑不掉。他只好返回封地发动部属准备抵抗,结果他改革的秦国实在太强大了,一下就平定了他的叛乱。最后商鞅死得极为凄惨,被处了“车裂”之刑,也就是民间俗称的“五马分尸”。

请问各位,商鞅有本事能让秦国从穷国、弱国变成天下第一强国,这是多么有才智的人。为什么这样有才智的人,最后竟然会让自己落得这样死无全尸的下场?

其实当孝公在位时,贵族们就欲除商鞅而后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是一位读书人,有一次商鞅问他:“我的治国比起百里奚,谁更贤能?”社会经验丰富的朋友们,如果听到上位者这么说,大概都可以猜得出来,他的言下之意当然是自以为更贤能,希望从你的口中得到肯定。

可是赵良怎么说呢?他举了实际的例子,让商鞅哑口无言。

赵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赵良说:“当年百里奚担任秦国宰相时,出门不用车马,四周不用护卫,他的政绩历历在目。当他死的时候,秦国不分男女,人人痛哭流涕,小孩悲伤得不愿唱歌,舂谷的人难过得发不出号子声,都是因为感念百里奚的恩德。

“可是如今阁下出门,如果不携带众多强壮的护卫,如果左右没有武装士兵保护你,你就不敢出门。《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危险,还想要长保平安吗?”

商鞅为何要这么多人保护才敢出门?不就是积怨太多,担心有人想刺杀他吗?从赵良的话里,各位就可以看出商鞅和百里奚为政的不同,以及在秦人心中地位的高下了。商鞅自以为功盖秦国,为何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因为他所提倡的“强道”,本质就是“以力服人”,不管对内对外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