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敌人,是亡灵!(第6/8页)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秦军灭滑的时候,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知道后非常愤怒。为什么呢?《左传》说滑是晋的同姓之国,《史记》则说滑是晋的边境之邑。但不管如何,晋国都把滑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晋国在后来的《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将秦国在文公未葬时出兵灭滑,当成是大罪之一。

按当时的规矩,别国办国丧的时候,你绝不能去进攻它。趁人家发丧,去进攻别人的国家,以当时的国际礼仪而言,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从史实来看,即使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这种事也是极为罕见的,可见这一点确实是当时列国所共同遵守的规范。其实这也合理,每个国家都有国丧的时候,你现在不顾礼仪去进攻他国,等轮到你办国丧时,列国也来“共襄盛举”怎么办?

襄公说:“我的父亲晋文公死了,秦国就看不起我这个孤儿,竟然趁我们正在办丧事之际,前来攻破我晋国的滑。”于是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出兵,在秦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殽阨,也就是殽山的险要之处设下埋伏,结果大破秦军。根据史书记载,这次除了领兵的三位将军被俘虏外,东征秦军竟无一生还。

这场大战,可以说是对秦国的惨痛打击。秦穆公即位以来,辛苦培养了数十年的东征精锐军队,在此一战全军覆没,但我们一定要问一个问题:

秦穆公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招来这样的大败?这次偷袭郑国,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凄惨的结果?

各位都有智慧,应该能给出许多精彩的答案,相信也都有道理。

以下是我个人的意见。

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问,秦国这场大败真的是意外吗?

当然不是,因为出发前百里奚跟蹇叔就已经预言了这场大败,连大败的地点都已经清楚预料到了。殽阨在哪里?它不在郑国,不在秦国,而在晋国!所以百里奚跟蹇叔早就清楚地知道,将来大败秦军的必是晋军。

为什么呢?前面说过了,“晋之强”是“秦之忧”,而“秦之强”也是“晋之忧”。晋强秦弱,晋文公在时,秦国只能乖乖帮忙,直到“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两国才终于撕破了虚伪的假面具。

晋文公年纪这么大,他终究会死,太子又不成才(从后来的历史看,晋襄公在殽阨大败秦师之后,便沉溺于酒色)。那么文公难免会担心,他死了之后,晋国怎么办?不要忘了,秦国已经两次出兵废立晋国的国君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只有让秦国遭受一场惨败,彻底损伤它的元气,晋国才能高枕无忧。但是,怎样才能打败秦国呢?

出兵进攻它?不,这是最蠢的做法。晋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师出无名去讨伐自己的盟国,这会让其他同盟国都心寒齿冷。况且秦国如果坚持抗战,晋国要死多少人才打得赢?到时就不只是秦国元气大伤,连晋国也会元气大伤,岂不是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

打仗要如何才能胜利?从兵法来看,就是让对方在我想要的时间和地点,以我想要的方式,和我进行一场我想要的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最好是在一个秦国自以为得计而对晋国失去防备的时间,在一个晋军能够以逸待劳的地点,用设下陷阱的方式,去打一场晋国占据大义名分,全军因而士气大振的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