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敌人,是亡灵!(第2/8页)

晋、秦两大强国一起包围郑国,郑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该如何解决这个危机呢?结果郑国只派了一位大夫出马游说,就让秦、晋两国立刻退兵。这位了不起的大夫名叫烛之武,这个故事就是《左传》中鼎鼎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位居中原要地,背后的楚国已不可靠,晋国此次势在必得。请问如果你是烛之武,你要用什么方法,让两大强国退兵?

烛之武的办法是,单独去见秦穆公。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他对穆公说:“郑国灭亡了,只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呢?因为郑国的位置离秦国远,离晋国近,秦国到郑国中间还隔着晋国。郑国如果被灭亡,秦国根本控制不了这块土地,最后一定是落入晋国的手中。结果晋国得到了土地,请问秦国又能得到什么?

各位可能会想,难道晋国不会补偿秦国其他的东西,例如财富或人口吗?可能会,但是再怎么补偿,都比不过晋秦局势的根本关键。烛之武正是看清了这个关键,才敢前来说服秦穆公。

这个根本关键是什么?那就是“晋之强,秦之忧也”!

在过去的历史中,秦晋两国曾经无数次作战,互相觊觎对方的土地,换作你是秦穆公,你能放心这样的邻国继续强大下去吗?今天晋国不打秦国,只是基于它的善意,问题是“善意”这种东西,能够作为国际政治的根本吗?

很悲哀的,答案是“不能”。如同各位都很熟悉的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默斯顿(Palmerston)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才是国际政治的根本,人与人之间或许未必如此,但国与国之间确实如此。晋国跟秦国关系再怎么好,也改变不了“晋之强,秦之忧也”这个根本事实。

穆公听了烛之武这句话,立刻撤兵回国。从穆公这个反应就可以知道,烛之武真的说中了穆公的心事,穆公内心深处真的忧心这个问题。关于烛之武对秦穆公所说的话,《左传》中还有另外一段记载:

见秦伯,曰:“……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晋国的贪欲会满足吗?它向东降服郑国之后,也会想向西扩张土地,如果不从秦国那里夺来,又从哪里取得?秦国失去土地而使晋国得利,希望君上好好想一想。”秦穆公听了很认可,决定和郑人订下和平盟约,接着便撤兵。

当晋国得知秦国撤兵时,晋国大臣子犯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提议立刻进攻秦军。

等等,朋友帮你去殴打弱小,中途决定不干了。你可以不高兴,甚至怪朋友不帮忙,可是没有反过来把朋友打一顿的道理吧?这可以看出晋国君臣对秦国的疑惧和不信任,幸好晋文公最后阻止了他。各位读到这里就会明白,前面所问的秦晋是否真的亲如一家,它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秦穆公一撤兵,晋国也立刻撤兵了。难道晋国独力灭不了郑国吗?当然不是。问题是,晋国如果坚持自己攻打下去,郑国守城对抗,晋国的军队要损失多少人?各位要知道,在古代的战争中,以攻城的死伤最为惨重。所以《孙子》才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