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南尼(第2/14页)

由于他头脑清醒,才智过人,我要求他谈谈意大利在70年代所发生的事情,并阐述他的观点。他这样做了,但由于他身体不太好,我们的谈话分几次进行,并持续多日:有时在福尔米亚(他有机会或在周末就去那里),有时在罗马(他在罗马的家位于阿德里安娜广场一幢房子的最高层)。一般我们都是在上午他打完滚木球后开始交谈,谈到吃午饭的时候。我们一起不慌不忙地进餐,品尝上等法国葡萄酒。吃完饭他去午睡,到下午四五点钟,我们再继续谈下去。所以,这次采访进行得很慢。他讲话也很慢,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慢得令人着急,如同对秘书作口授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在句号和逗号处都要停顿很长时间,毫不吝啬时间。就这样,一句又一句,一个想法又一个想法,一直谈到黄昏,我被他阐述的思想所吸引,甚至忘了开灯。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我们谈到天黑,但我们两人谁也没有意识到。那是在他福尔米亚的书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张沙发床、一张写字台、一个书架和两把椅子。他的女管家皮娜走进来嚷道:“怎么了?怎么一谈起话来,天黑了都不知道?”我们也曾多次在他罗马的书房里迎来黄昏。那间书房也很小,倒很像一个小纪念堂。在长沙发的上方有一幅他已故妻子的大幅画像,那是一幅油画,还有牺牲在奥斯维辛的女儿维多利亚的照片。那不是普通的照片,不是幸福的照片,是在她进入集中营时照的,一张照了正面,一张照了侧面。她系着囚徒的条纹围裙,在一角上印有号码。为什么挂这两张照片,我百思不解。难道是为了在任何时候,哪怕是闭上眼睛睡觉以前或醒来时都记住他女儿的牺牲吗?在罗马的书房里,我们主要是核对和讨论从磁带中整理下来的福尔米亚谈话记录。

大家都知道,采访彼得罗·南尼很不容易。他本人就是记者,在他看来,与其让别人采访他,不如自己采访自己,自己写文章。这样他可以斟酌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逗点,哪怕是随后全部勾掉,从头开始。他对自己写的东西从来不满意。在他担任《前进报》社长时,他一写好稿子就强迫自己马上把稿子送到排字房去,以免在最后的时刻又作修改。据此,我们可以设想,他对谈话录音能满意吗?“我不喜欢您那部录音机,它很危险。”如果你像我一样分几次去采访他,从第二次开始,每次见面时他就总要拿出一大堆字迹潦草的字条,要求对上一次的谈话作修改或补充,或者提出必须引起注意的地方。他伸出布满皱纹的食指指着,念给你听,与上次的谈话对照,这无疑是一种新提法,是经过核实并加以提炼的说法。与其说是念条子,还不如说是给你口授文章。但是口授完以后,他又要没完没了地补充修改。“去掉那个‘我’字,总是‘我’、‘我’、‘我’,这样不好。去掉那个‘他们’,换上‘我们’。把我自己同样有责任的过失推给别人,这样不好。”你真想发火,但却被他感动了:真是个正直的人啊!多么忠厚的教授,多么宽宏大量的教授啊!他在评价别人时唯恐伤害他们。他不喜欢丘吉尔,这本来也无可非议,因为丘吉尔目空一切,但他请我不要对丘吉尔品头论足。他说:“归根结底,要是没有他,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谈话。”他会见过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毛泽东、赫鲁晓夫、肯尼迪、尼克松、葛兰西[4]、屠拉梯[5]、马拉泰斯塔[6]和英国的伊丽莎白,而且不是一面之交。他常说:“记得毛泽东对我说过……记得戴高乐对我说过……”他是主张共和政体的,但有一次却不得不登上玛格丽特公主殿下的金色四轮马车。提起这事他就说:“算了吧,别对我提这件事。”在一次正式宴会上,他被安排在希腊大使旁边,他气愤地换了个座位,说:“难以容忍,令人痛心,我感到恶心!”听他讲话是一种乐趣,如同得到奖赏;但听后要把它写下来则是一种折磨,如同遭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