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坚定错误不动摇(第5/6页)

如果给他这个机会的话。

孙权愿意给陆逊这个机会。

张昭却以为,陆逊只是一介书生,并非刘备对手。前面多少能人在刘备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现在书生上阵,能顶多大事呢?

顾雍和步骘则从资历的角度来论证陆逊出演男主角的极端危险性——陆逊不是陆毅,没有偶像的号召力。真要演砸了,哭都来不及。他们两个一个说:“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另一个说:“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这玩笑开大发了。

孙权一意孤行。

也只能一意孤行。

不错,是有很多能人在刘备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但这只能说明不能再派类似的能人上了。

一个人是不是能人,需要战场来检验。特别是这样的时刻。

书生上阵,才能突发奇想,才能出奇制胜。

孙权愿意给书生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虽然说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但是人生在世,还是需要一个坛一个圈的。

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

陆逊站在了拜将坛上。

他被孙权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

恩宠一时无两。

孙权甚至说了这样的话:“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当着大家的面说的。

大家沉默无语,心情复杂。

失望、嫉妒、焦虑、漠然。

孙权这是赌了,赌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一个书生转眼之间就成了大都督,在东吴的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只是速生的大都督真能叱咤风云、威镇四方吗?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在这个世界上,权力和权威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权力可以授予,权威不能速成。一般情况下,权力和权威成正比关系,权力越大,权威也越高。

只是具体到陆逊身上,情况并非如此。他的权力和权威成反比关系,权力越大,权威并没有随之升高。

很多人藐视了他。

特别是韩当、周泰。

韩当、周泰虽然逃到猇亭。是败军之将,却也是资深的败军之将。起码比陆逊要资深。

所以当提拔陆逊为三军总司令的红头文件下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的反应是四个字。

不解、不服。

不解是对孙权的选择不解。不服是对陆逊不服。

陆逊很快就知道了韩当、周泰等人的情绪。因为他走马上任了,开始升帐议事。

帐里一片静悄悄,同志们没有议事,都沉默着。

难堪的沉默。

不服、不屑的沉默。

只有周泰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安东将军孙桓是主上之侄,现在被困于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还是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

陆逊打了个哈哈,如是回答:“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

毫无疑问,这样的回答在周泰们听来是懦弱的象征。周泰其实提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要去救孙桓,他是要测试陆逊的智慧,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足够的大智慧担当三军总司令。

结果失望了。

韩当、周泰都失望了。韩当甚至以为,让这么一个人来指挥作战,东吴完了。

彻底完了。

陆逊也失望了。不是对自己,而是对韩当、周泰。

因为智慧。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理解自己的智慧。这既是失望,也是惆怅。

在这个世界上,智慧与智慧之间是需要惺惺相惜的。而高智慧受到低智慧嘲笑的事则经常发生,这是不能惺惺相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