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无奈

投名状是生死合同

刘备想到了两个字——复仇。

每天,都有人想到这两个字。但是,想想而已,很少有人落到实处。

因为复仇需要实力,也需要机遇。两者同时具备的情况,少之又少。

刘备以为,他现在就具备了。

他已贵为皇帝,为关羽复仇不论是实力还是机遇都已成熟。

成熟了就要收割。这是人世间的真理。庄稼也好,仇人也好,必须倒下。

这是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的心理冲动,也是他做皇帝后的第一个决定——出兵东吴,为关羽复仇。

没有人敢阻拦刘备的决定。

除了赵云。

不错,是赵云。这个不以计谋见长的将军。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不以计谋见长的将军都认为刘备的决定有问题,那看来是真有问题了。

问题出在“机遇”二字上。

赵云以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赵云还以为,革命的根本性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主要敌人,谁是我们的次要敌人。

现在曹丕刚刚篡汉,天下人人愤怒,亟须有人站出来出师讨逆。如果刘备能挑这个头,屯兵渭河上流,以图东进的话,那关东义士肯定会群起响应。这叫兴正义之师,顺天下民意,没有不马到成功的。可打东吴就不是这样了。这叫为兄弟报仇,逞一时义愤。算怎么回事呢?且不说汉贼之仇,是公仇;兄弟之仇,是私仇,应该先公后私。单是曹丕静观其变、坐享其成,危险就大大的啊……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阶段曹丕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孙权是我们的次要敌人。主次不能颠倒。

赵云说得一气呵成,表现得很像一个谋士。

顶级谋士。

但是刘备没有被说服。

不是赵云说服力不够,而是刘备关上心门,拒绝说服。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想被说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心门,接受外面的世界。

刘备没有接受外面的世界。他的世界里只有兄弟和复仇。

所以刘备接下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江山与兄弟。

大义与私利。

人生的主题无非就这几个。而人世间的分歧无非是它们谁先谁后。在这一点上,刘备和赵云的价值观显然大相径庭。

赵云不说了。

因为多说无益——他和刘备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距离,而是水星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赵云这才知道,天涯海角其实不远,真正遥远的是对世界的看法南辕北辙。

刘备准备出兵了。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出兵。

他找到的那个人是张飞。

事实上,张飞比刘备更迫切地要求出兵复仇。

为了兄弟。

刘关张这三个人,曾经有一个桃花灿烂的开始,却因为关羽的离去而只拥有黯然销魂的结局。对刘备和张飞来说,活着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投名状其实就是一张生死合同,约定同年同月同日死。很显然,他们现在违约了。

所以复仇就成为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唯一动力。赵云身为外人,自然不理解刘备、张飞的特殊冲动。

诸葛亮是理解的,可他也不支持刘备一意孤行。

刘备这样的男人,很多时候是温良恭俭让的,但牛脾气一上来,谁都拦不住。

诸葛亮也无能为力。只得放手,让他们一搏。

悲剧就此发生。

悲剧的发生毫无预兆。

张飞死了。

不是死于冲锋陷阵,而是死在两个部下手里。

范疆和张达。

这是张飞帐下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每天干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