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晋偶像(第3/6页)

刘备泪如雨下。孙乾没有泪如雨下,而是想到了此事的可怕后果——徐庶不能走啊!徐庶进曹营,对曹操来说,那是如虎添翼。可对刘备来说却是致命打击。另外要命的问题还在于,徐庶知道刘备的军中虚实,他此时跳槽服务于敌人,有泄露机密的嫌疑。所以孙乾建议刘备,苦留徐庶。徐庶如不去曹操那儿,曹操必杀其母,如此一来,徐庶和曹操就算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今后,他肯定会誓死效命于主公的。孙乾如是说道。

刘备若无其事地问道:如果他非走不可呢?

孙乾呵呵冷笑:那就只有杀了他了。反正不能落入曹操之手。

刘备沉默不语。这是暧昧的沉默不语。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的确,刘备是个“仁”字走天下的人,可现如今,仁义不能留人的话,那这仁义还有什么用呢?

可能,玉石俱焚是最好的选择了。我得不到的,天下其他人也别想得到。孙乾以为,刘备接下来就会做出顺理成章的选择。因为只要是个人,就会趋利避害,就会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没有。

刘备没有如是选择,而是做出了趋害避利的选择:送徐庶去曹营,以全其孝道。关于这个选择的动机,刘备是这样解释的:“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维持了他的高大全形象,成功地为其仁义招牌再次打了补钉。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刘备继三让徐州之后,又一次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非常选择。

孙乾大失所望。不错,一个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秀,但一个人不可以在其性命攸关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秀。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混,而是带着一帮兄弟们在混。

弟兄们的利益怎么办?弟兄们的身家性命谁来维护?孙乾想要一个公道。

刘备没有给他这个公道。他甚至没有再次解释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团队小头目的特权。可以拍板决定一切,可以不解释一切。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承担一切。一切所带来的荣耀和恶果。

世事峰回路转。失去的其实也就是得到的。甚至,得到的大于失去的。

因为徐庶在临走之前郑重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诸葛亮。

这个三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就此浮出水面。当然此时的他还在襄阳城外二十里地的隆中奇货可居。他在那里做隐士,自比管仲、乐毅。这听上去有些狂妄,可徐庶给他的推荐语是“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毫无疑问,刘备的好奇心起来了——敢情,这是大腕啊。

当然最后让刘备决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地将此人挖出来的原动力是,他终于弄清楚诸葛亮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伏龙、凤雏”里的前者,这样的发现令他很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

不错,徐庶是走了,可还有诸葛亮。他奶奶的这是仁义的胜利啊。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有仁义在,就有天下人才在。刘备自信,他将凭借自己举世闻名的“仁义”招牌将诸葛亮从隆中挖出来,以为其所用。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只是时间问题。

崇拜

徐庶来到了许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母亲自杀身亡。

事实上这不是徐庶的错,也不是他母亲的错,而是曹操的错。曹操用欺骗的手段见到了徐庶的人,却仅此而已。

因为徐庶不可能为他献计了。他的心已冷。

曹操却不相信徐庶的心已冷。曹操以为,人世间变化最快的就是人心。冷了可以变热,热了可以变冷,只要给出变化的条件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