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心思与转机(第4/5页)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心领神会都是顿悟。有时候,心领神会也可能会是一个圈套。

任何人都不可靠

萧关,是曹军和吕军对决的第二战场。

现在,站在萧关城头的那一个人是陈宫。

陈宫以为,守住了萧关就守住了小沛,守住了小沛也就守住了徐州,而他,正是守住萧关的绝佳人选。因为他没有别的,有的只是守护萧关的忠诚。

不错,做任何一件事情,第一要义是忠诚。

但是陈登觉得,仅有忠诚是不够的。并且仅有忠诚也是最容易被击溃的。而击溃忠诚的武器就是欺诈。

陈登对陈宫欺诈了。他赶在吕布之前气喘吁吁地跑到陈宫面前说,陈宫不进攻,吕布很生气。

陈宫听了,不为所动。

事实上,他不是不想进攻,可曹兵势大,不可轻敌。这样的情况下,进攻不如不进攻。

陈宫告诉陈登,对一个人忠诚,不仅仅是在他欢喜时忠诚,更应在他生气时忠诚。不为一时的意气用事所左右,这样的忠诚,才是大忠诚。

陈宫说这番话时,气定神闲,充满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意味。

陈登只得离开了他,重回吕布身边。

应该说,这样的时刻是他的挫败时刻,他在陈宫的“大忠诚”面前败下阵来。

但是,陈登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他只是败给了陈宫,并没败给其他人。

更何况,吕布是不需要对谁忠诚的,吕布身上有的是猜忌。

对所有人的猜忌。

陈登让他对一个人猜忌了。

孙观,和陈宫一起站在萧关城头守萧关的孙观。这个孙观是泰山寇,在这场战役中,他最多是吕布的同盟军,协防萧关而已。陈登觉得,这样的身份是很暧昧的,暧昧到随时可能让吕布起疑的程度。

吕布果然起疑了,在陈登对他说了如下一句话之后,“关上孙观等皆欲献关,某已留下陈宫守把,将军可于黄昏时杀去救应。”

事实上陈登对吕布说这样一句话是有选择的。

为什么是孙观献关而不是陈宫献关?这是基于人心的一种可能性和利益选择作出的合理推断。

因为陈宫是不可能和曹操走到一起的。

曾经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他们的不妥协不苟且来自于信仰的冲突与对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孙观就不一样了。孙观是泰山寇,寇者时刻奔利益而去,所以他的献关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陈登以一个人心观察师的身份对世事详加洞察。最重要的是他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吕布的那颗心,从而让吕布果断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杀进萧关,救出陈宫,并且夺回萧关。

一场夜幕下的混战就这样开始了。

萧关城头,没有人知道吕布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吕布当然不会告诉他们原因的。吕布一直以来是这样一个人,杀了再说。

他总是杀了再说。

丁原他杀了。

董卓他杀了。

再杀几个人又怎么样呢?

但是让他搞不明白的是曹军也在和他一起厮杀,并快他一步冲进了萧关。

吕布只得接应了陈宫离开。此时的萧关,已不是他们的萧关,而是曹操的萧关。

吕布和陈宫这两个在战火中重逢的男人宿命般地往徐州赶去。他们把那儿看做是自己最后的庇护地。

毕竟陈珪父子还是可靠的,吕布如此以为。

意外却再一次发生。

站在徐州城下的吕布绝望地发现,任何人都不可靠,除了他自己。

因为城上有很多东西争先恐后地飞出来,想和他亲吻。

乱箭,这是乱世的乱箭,这是人心的乱箭。吕布避无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