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悲怨交集

童谣又起来了。

这一回的童谣依旧朗朗上口,毫无心机地唱响在董卓回京的道上: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人,不得生。

董卓坐在车上,微闭双目,听得一脸满足。

不错,是一脸满足。毫无疑问这样的时刻,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得意时刻,献帝已下诏禅位于他。董卓现在要做的,只是从郿坞回京,去接受那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冠。

他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董相国是相国吗?献帝是帝吗?一切都只需一个仪式,从而让世人明白,谁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权柄。

但是童谣偏偏在这样的时刻唱响,仿佛天意,向董卓传达某种宿命的到来。

董卓脸上的满足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安。

他好像听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

身边的李肃言之凿凿地告诉他,这首童谣,说的是新陈代谢的意思。

再具体地说,是董氏要取代刘氏的意思。没有“不得生”,哪来“何青青”?一切吉祥着呢。

董卓重新闭上了眼睛。

满足重新上了他的脸。

倒不是他真明白了这首貌似简单的童谣是什么意思,而是他明白了李肃。

李肃是自己人啊。这么多年忠心耿耿地跟着自己,又是策反吕布的大功臣,他的话不信信谁的?再说此番圣旨就是李肃来传达的,看来一切真要“何青青”了。

董卓作如是想。

然而过不了多久,董卓的脸上重现不安。

不是为童谣,是为一个道士。

这个道士拦住了车驾。

举止异常地拦住了车驾。

没有人明白他想干什么,包括董卓。董卓只知道,眼前的这个道士手里举着一根竹竿,上面系着一块布,布上两头各写一个大大的“口”字。似乎要让他猜字谜。

董卓没猜出来,李肃却猜出来了。

神经病。

变态狂。

这是个神经病、变态狂,不要理他。

李肃对董卓如是说。

董卓却若有所思。准确地说,他是被这个字谜给吸引住了。

布上两口。什么意思?

吕布。

电光石火间,董卓脱口而出。

李肃身上的冷汗“刷”地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董卓说出的那个名字。

道士转身就走,车驾却驻足不前。

李肃以为,董卓的车驾永远不会向前了。因为他猜出了历史的谜底。

但是他错了。因为董卓的智商。

董卓的智商离一个谋士的智商到底差半步。他虽然在瞬间猜出了历史的谜底“吕布”这两个字,却不明白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董卓真正明白这两个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时是在朝堂之上。当时吕布的方天画戟在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后直透董卓的咽喉。那样的时刻,董卓脸上的表情是惊异的,而吕布脸上的表情则是漠然的。

漠然得像那根竹竿上的布条,肃穆,苍凉。

当然,董卓死前还明白了一件事,那首童谣的真正意义。

“千里草,何青青”合起来是个“董”字,“十日人” 合起来是个“卓”字,“不得生”“不得生”还要解释吗?这就是现场说明啊。

董卓临死前的心情真叫悲怨交集,无人可以诉说。

李儒死前的心情也是悲怨交集,无人可以诉说。

事实上他对自己的死期来临是有预计的,那就是紧随董卓之后,他只是没有想到,董卓会死得这么快,这么笨。

这么的自投罗网。

董卓是怎么死的?

笨死的。

这是李儒,一个资深谋士被咔嚓前脑筋急转弯时所想到的一个谜底。不过,他到底和董卓一样,带着对历史亡羊补牢式的感悟被身首异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