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战长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一战成名(第2/15页)

蒋介石挂了电话。

长沙西城下就是湘江,湘江对面是标高将近三百米的岳麓山,是可以覆盖长沙的最佳炮兵阵地,北城、东城外不远处就是浏阳河,只有南城外没有河道。10军奉命守卫长沙后,李玉堂带人对城内外防线进行了加固,构筑了以地堡、交通壕、散兵坑为依托的半圆形阵地,在城内,于主要路口设置了铁丝网和路障,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全部开枪眼。此外,湘江水路这边,长沙以北、长沙以南河段尽皆封锁。

忙活完了后,李玉堂发现兵力不足。

第10军辖三个师:周庆祥第3师、方先觉预备第10师和朱岳第190师。由于第二次长沙会战刚刚结束,被击溃的第10军损失大半,还没来得及补充兵力。其实,就算第10军是全额兵力参战,也不富余。因为至少得有一个师放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薛岳已下命令)。这样的话,放在东岸城区的就只有两个师了。李玉堂的安排是:方先觉预10师在岳麓山,此时军战力最强的周庆祥第3师控制在城东(预料日军主攻这一面),朱岳第190师一部占领城垣阵地,主力控制南北郊区要点。捉襟见肘是必然的,连预备队都没有。可李玉堂又深知薛岳的性格,直接申请回调预10师,必被驳回,而且岳麓山也确实需要部队;不申请吧,日军马上就过来了,如果守不住长沙,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第10军军部设在城内电灯公司,就在李玉堂如热锅上的蚂蚁时,得到一个消息:彭位仁第73军作为驰援之一部,先头部队在12月31日傍晚已到岳麓山。两天两夜急行军175公里,该部以神速抵达长沙,是后来攻防战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玉堂的参谋长叫蔡雨时,他对李玉堂说:“你马上联系方先觉,如果他同意,咱就这样办,把他调过来!”

确实需要征求方先觉同意,虽然他是李玉堂的部下,但留一个师在岳麓山是薛岳的命令,如果胆子小点,是不敢擅自挪动阵地的。蔡雨时给方先觉打电话,说:“方师长,友军已先敌一天到达,想必你已经知道,我和军长研究了,还是让你部过江,同意不?”

方先觉说:“给我下命令,我就过江。”

蔡雨时说:“军长命令你即刻过江!岳麓山阵地当由友军第73军一部驻防,事宜你就不用管了,由军长联系。”

就这样,方先觉在31日傍晚带着部队开始渡湘江。人马渡到一半时,第10军军部电话响了,李玉堂和蔡雨时互相看了看,李示意蔡去接。蔡雨时颤抖了一下,随后拿起电话。

果然是薛岳:“预10师怎么过江了?什么情况?”

蔡雨时下意识地立正,大声说:“报告长官,友军第73军先期抵达,可接岳麓山阵地,预10师回调,长沙可确保;否则,我长沙守军正面太宽,兵力……”

薛岳沉默了一会儿,说:“小心你的脑袋!”

蔡雨时放下电话,听到对话的李玉堂说:“应该没事了,他说小心你的脑袋,差不多就是认同这个调动了。”

方先觉预10师过来了,李玉堂原计划,其一部接替北边小吴门第190师一个营控制的阵地,剩余的作为军的预备队。方先觉坚持顶在一线,说:“不是卑职争功,当下情势,三个师都顶在一线,也不富余。第73军已经过来,可跟薛长官协调,用他们做预备队。”

李玉堂盯着地图,发现长沙太像口袋了,没有河道相临的城南就是入口,而这边防守实在薄弱。于是改变部署,叫预10师立即在城南占领阵地。后来证明这是关键的一招。这样一来,长沙的城防态势是:城北是朱岳第190师,城东是周庆祥第3师,城南是方先觉预10师,军内没留预备队。战斗打响前,李玉堂对三个师长的训话是:“我们军是‘泰山军’(第10军代号“泰山”),以前的事就不说了,但此番要对得起‘泰山’二字,能不能坚守如磐?拜托诸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