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战长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雪在烧(第4/7页)

盟国虽然站在了一起,但在太平洋战争之初,战局是非常不妙的。

以寺内寿一为总司令官、塚田攻为总参谋长的日本南方军,以凌厉的攻势横扫东南亚的英美荷军队,整个亚太战场一片黯淡。但是,就在这时候,在湖南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却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给阴霾之下的盟军以巨大鼓舞,此战也成为薛岳平生最得意之作。

从第二次长沙会战到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间隔了没多长时间。日军为什么再攻长沙?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东京大本营从中国派遣军阵营里抽调了第5、18、21、33、38师团以及第3飞行团,为进攻东南亚和香港做准备。此外,第4和第6师团也改为大本营直属,随时准备南下。大本营告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第3师团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调走。与此同时,考虑收缩华中防线,放弃宜昌、南昌和岳阳。这遭到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的反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三天,阿南在武汉召开师团作战主任参谋会议,说:“东南亚攻略已经开始,有些人认为中国战场已退居次要位置,这是错误的!大本营认为,只要第11军待在武汉四周,就会收到最大战略价值,而不支持军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给第11军的弹药补给是39400吨,而从1939年到1941年,三年里加在一起,只有13300吨。具体到使用的弹药数字,这三年,平均每年只有武汉会战的十分之一。”

参谋长木下勇则说了具体的事:“现我第23军第38师团已开始香港攻略,根据拿到的情报,薛岳第9战区的一些部队如第4军已从长沙向广东转进,第5、6、66军似乎也在向云南集结[8],在湘桂边境休整的王牌第74军的动向也值得注意。”

在会后转天,木下勇给驻广州第23军去电报,询问欧震第4军南移对香港攻略的影响。但第23军没有及时回复。这种情况下,木下在一个小时内决定对长沙发起新一轮进攻。计划立即被阿南批准。阿南之所以如此积极,除了上面讲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隐秘的因素:11月底的时候,阿南被畑俊六召到南京开军司令官会议,在那里听到派遣军司令部流传着一种说法:“打长沙这件事,在很多时候反而给予敌人以反宣传的机会,对日本军很不利啊。”

这叫阿南很生气,他决定再打一次长沙,叫派遣军的那些人看看到底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此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京从军部到媒体,都在看着山下奉文(负责攻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今村均(负责攻打印度尼西亚)、本间雅晴(负责攻打菲律宾)等指挥东南亚作战的将领,甚至连攻略马来亚半岛的第25军作战主任参谋辻政信都上了东京报纸的头条。这种突然的落差叫阿南心有戚戚,结合在南京听到的冷嘲热讽,他决定以牵制薛岳部队南下为由,在他任内再打一次长沙会战。

由于时间仓促,木下勇拟定的第三次长沙攻略计划简单到家:先用第6、第40师团击溃新墙河南岸杨森第27集团军主力,随后将从鄂北应山赶来的第3师团配置在第6师团右翼,渡过汨罗江,击溃南岸陈沛第37军,随后就收兵。

阿南思忖:“真的这样吗?难道不进攻长沙城?”

就在这时候,南下的第3师团路经武汉,师团长丰岛房太郎说了一句话:“愿取长沙。”

阿南确定12月24日平安夜发起攻势。虽有攻打长沙之意,但此时并没正式下达命令。也就是说,日军在开始行动后,仍没有明确到底要不要攻打长沙城。这种仓促叫他们先输了一着。

日军发动攻势前的一个多月,也就是1941年11月17日,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主持召开过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主要是总结第二次长沙会战。该会战跟第一次长沙会战都是按1939年春的作战指导部署的,这个指导后来被证明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逐次抵抗、断敌退路以及选择决战区域上都比较模糊。薛岳在会上说:“通过两次会战可以发现,鉴于地形使然,日寇攻长沙,兵力重点必保持于其左翼,也就是东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军怎么使用右翼兵力就成为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