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冬将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 南岳论剑(第3/5页)

这是一个时代的积弊。

会上各抒己见中,交集最多的是抱怨军队中间单位繁琐:军委会、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旅、团……一如俄罗斯套娃,想不耽误事都不可能。所以在会上,蒋介石拍板,减掉兵团、军团、旅,指挥系统改为:军委会、战区、集团军、军、师、团这样的指挥层次。其中,以军为战略单位。不过这样的话,每个部队里肯定就有人没事干了。怎么办呢?于是又新增设了一个职务,叫步兵指挥官,由部队里闲下来的少将或中将担任。

很多将领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诸人无不黯然,遂决定在衡山修建烈士公墓,也就是日后的南岳忠烈祠。

就战术和装备问题,大家进行了讨论,有抱怨,有无奈,也有经验之谈。

王耀武跟宋希濂一直在讨论步枪的问题,后者说:“我们的‘二四式’,理论射程是2000米,有效射程是600米(能达到预期的精度和威力所要求的距离——作者注),很多部队长只要判断日军进入600米线就开枪,还是沉不住气,尤其是山地战,本应该隐蔽得更好,在最后一刻显露目标,这样才能更大量地杀伤敌人。”

王耀武笑,说:“老宋,你就知足吧,你的士兵在用‘二四式’,我的士兵大多还拿着‘汉阳造’,就是想在600米线内开枪,也够不到啊。”

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进口的主要是捷克步枪,但数量有限,还有比较老款的“汉阳造”或者叫“八八式”。再就是“中正式”,这种步枪虽是国产的,但依据的是德国1924年版的毛瑟枪图纸,综合性能在同类枪中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中正式”于1935年在河南巩县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当时正好是民国24年,所以最初的名字是“二四式”。对该步枪装备军队这件事,蒋介石是格外关注的,光巩县就去了两次,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认为原版步枪枪身过长了。这也好理解,原版图纸毕竟是根据欧洲人的身材设计的。蒋认为,如果完全依靠原版图纸制造,枪支在实用性上必然有问题,所以他建议让枪支长度缩下来,更适合中国人的身材。所以,样品出来后,枪身只有1.11米长。这时候有人提醒蒋介石,说:“我们将来的敌人肯定是日本,现在日军装备的步枪是‘三八式’,按我们掌握的情况,该枪枪身长达1.275米,如果将来中日开战,士兵拼刺刀时,我们的士兵肯定吃亏啊。”蒋觉得还真有道理,所以最后决定在刺刀上找齐,将其加长到57.55厘米,超过“三八式”。由于定案过程中,蒋提出一些建议,所以首批步枪出厂时,干脆改名“中正式”了。

宋希濂问王耀武有没有打过“三八式”,后者说还没有,宋说:“我打过,在日本上军校时,他们就用了很多年,当然一直在改进。他们的枪虽然枪身长,看上去有点笨,但实际上用起来非常顺手,射击的精准度也高。”

王耀武说:“我们的‘二四式’理论射程比‘三八式’少400米,但有效射程要比‘三八式’远。我看到过一份情报,‘三八式’有效射程只有460米左右,而我们是600米。所以在步枪上我们是不输给鬼子的。当然,前提是都装备‘二四式’。最后比的毕竟是有效射程嘛!”

宋希濂点点头,说:“那老兄就跟委员长说,给你们51师都换成‘二四式’!你们部队里现在还有多少‘汉阳造’?”

王耀武咧了下嘴,说:“三分之二用的都是‘汉阳造’。”

宋希濂说:“那你应该先找你的俞军长。”

一边的黄维插话,说:“我手下的参谋给过我一份资料,‘三八式’的子弹是比不了我们的‘二四式’的(“中正式”使用的是7.92×57毫米的尖头子弹,杀伤力超过6.5×50毫米的“三八式”子弹——作者注),中弹后多是贯穿伤,李仙洲在忻口战役中胸部被鬼子的子弹打穿,但也就是前后两个洞嘛,人最后不还是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