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3万发炮弹和4万枚手榴弹(第4/7页)

他旁边的士兵说:“连长!鬼子过来了!打吧!”

吴春雨摆了摆手,说:“等他们跳过壕沟。”

士兵说:“前面的壕沟离我们连20米都不到啊!”

吴春雨说:“少废话,听我第一枪。”

100米,50米,30米,日军转眼间已经冲到壕沟边上。这道壕沟是周同县长带着民夫挖的,非常宽,不助跑的话,一般人跃不过去。小岛到了壕沟边,发现只能先跳下去,然后再爬上来,因为他不可能神经般地带着士兵退回去,然后再助跑飞跳。

就这样,几十个日军在小岛的带领下,下饺子般跳下壕沟,随后又爬了上来。

就在小岛等人爬上来的第一时间,吴春雨大喊一声:“打!”

第一枪响后,轻重机枪猛然开火,上百枚手榴弹同时扔了出去,包括小岛在内的几十名日军再次像下饺子一样中弹后摔进身后的壕沟,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有一条漏网之鱼,还是条胖鱼。

日军士兵没什么胖子,顶多就是矮壮,但上等兵土屋是个例外,动作也就比较缓慢,当他跳下壕沟时,其他士兵已经爬上去了,就在他蹬腿儿往上爬的时候,上面的一名士兵中弹,身子往后一倒,又把土屋砸了回去,于是他成了这次冲锋唯一的幸存者。

日军的多次冲锋都被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揍了回去。

日军轰开的缺口需要堵塞,但没有现成的沙包,严翊营长当即下令,叫人把堆放在东关附近店铺里的一千多包粮食和食盐搬过来,用以堵塞豁口和加固掩体。

部下迟疑:“这……”

严翊说:“快给老子去搬!城陷了,也是留给日本人!”

这恐怕是中日战史上最奢侈的“防御材料”了。

此时东关右翼阵地的守卫士兵伤亡不小,严翊适时地把残部抽调下来,拿营的预备队重新顶上去。张宣武则拿出团的预备队,交给严翊作为营的新预备队。

打到此时,日军倾泻在滕县的炮弹已近万枚。从日军炮火的密度来说,这已经是开战以来最惨烈的县城守卫战。从张宣武团部到严翊营部有条电话线,从东城门内到东关,只有一里多地,但就是这一里多地长的电话线,在3月16日当天,被日军的炮弹足足炸断了25次。

正午的阳光照耀着1938年春天的滕县,中日双方的士兵在眩晕中暂时失去了听觉。剩下的只是黑白画面中寂静的肉搏,于是那鲜血也变成了黑色的。又一枚炮弹划过头顶,声音从它消失的地方重新灌向耳朵,随即到来的巨大爆炸声再次把画面炸成石榴红。

抗战之初的日军,大多背着行装包,负重比较沉,不利于近身肉搏,而且钢盔被砸后,会遮挡住视线,这时候中国士兵的砍刀就会往肩膀子上斜劈下来。一时间鲜血迸溅,肉末横飞,大刀砍到骨头上发出的奇异的声响令人心惊。

打到黄昏时分,在东关土围子正面,日军发起最后一次进攻。那道壕沟成为日军的生死线。为此日军使出重叠战法。每排步兵50人左右,日军部队长精确计算了时间,在前一排日军于壕沟边战死前,后一排日军可以冲抵。

日军死伤惨重,川军也战死大半。张宣武又把团预备队拿出来,支援东关。此时东关外阵地终于陷落,四十多名日军突入内城。

暮色已至,这往往是日军收兵的时刻。这样一来,那四十多名日军就吃亏了。因为看意思,后续部队在晚上是不会过来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巩固阵地。对严翊来说,则是要在天亮前消灭他们。

张宣武派过两个排,由连长何经纬率领。这个连是王铭章的警卫连,一直在师部左右,缺乏实战经验,所以面对四十来个日军,在自己伤亡了三分之二后,日军居然还有三十多个。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日军盘踞在东关城门里,中日士兵相距几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