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坂本,别走(第3/7页)

3月9日,日军摸至葛沟。

据侦察,阵地正面是日军的骑兵部队。李宗岱侧耳贴着地面,判断日军马蹄声的远近。他叮嘱身边的士兵,即使日骑进入射程也不要着急开枪,一定等他的命令。

日军骑兵出现在地平线上,最前面的一名骑兵举着军旗,后面的骑兵舞动着马刀。

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骑兵联队(特设师团有的为骑兵大队)。虽然当时日军对骑兵的使用已经非常少了,通常只起到运输作用,但并不是说就完全杜绝了骑兵的冲锋。

在阵地上阻击骑兵是个技术活儿。离远了打吧,由于骑兵在疾速运动中,所以命中率会很成问题的;近点打吧,虽然命中率相对会提高,但阵地却容易在瞬间被敌骑冲垮。李宗岱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当日骑相距300米左右时,他仍一动不动。当日骑大约又前进了几十米后,他狠狠地一挥手,大喊一声:目标!正前方敌人骑兵!瞄准马头!打!

一时间,机枪、步枪同时开火,奔在最前方的马头最先中弹,马上的日军旗手凌空摔了出去,后面的同伴纷纷中弹……

这个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

日军步兵随后跟进,但不是很多,也就一个中队,冲了两次都被打了下去,于是在对面构筑战斗工事。

李宗岱当夜即决定发起袭击,绕道日军阵地的侧翼,对其拦腰一击。他选了20名战士,步枪上好刺刀,每人腰挂8枚手榴弹,背一把大砍刀。

当迂回到一处山坡时,听到坡下传来铁锹挖地的声音。李宗岱立即做手势,敢死队停下来。那是构筑工事的声音。李宗岱带了两个队员,从旁边的一条小路摸了下去,远远望见两个黑影在抡着铁锹,知道碰到日军工兵了。

李宗岱带人潜行。

到距离日军10米左右的地方,看到地上有挺机枪,还有两箱子弹。箱子上,放着两顶钢盔。两个日军工兵一个抡十字镐一个用铁锹,正埋头干活,构建机枪掩体。

李宗岱从背后抽出大砍刀,跟一名队员对了下眼神,后者心领神会,两人一块数道:“一,二,三!”

话音刚落,他们就已冲了上去,就在其中一名日军转身时,李宗岱的刀已经落了下来,那个鬼子的半边肩膀被砍了下来;另一个鬼子听到惨叫时,李宗岱的同伴已经把刀捅进他的肚子。但那鬼子似乎还想反抗,李宗岱的同伴咆哮着往前顶,直到鬼子死死地钉在坡壁上。李宗岱对倒在地上的鬼子补了一刀,抬头时,发现又冲过来4个戴着钢盔的鬼子,前面两个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后面两个正在装刺刀。

此时其他敢死队员也上来了,李宗岱带人飞扑眼前的日军。

日军是蚁集的动物,又是负隅顽抗的动物,意思是说:在一个场景里,当其人数居多时,他们不会怕什么;虽然人数少,但却非近身战斗,他们也不怕。可一旦他们人数少,而且又是近身格斗时,他们的恐惧心理就会成倍放大。所以当李宗岱带敢死队员扑向他们时,那几个鬼子立马含糊了,竟转身朝旁边的阵地逃去。

落在最后面的一个,被追得最快的敢死队员一刀砍在后背上,栽倒在地。

李宗岱带人顺势突入日军阵地。肉搏中,日军搞不明白来了多少中国军队,一时间无心恋战,向后退下去。

在葛沟,日军攻了8次,最后都被打了回去。

李宗岱因功提升上尉连长,连获两枚血染的勋章,但他的连最后只剩下了29名士兵。

庞军团的顽强抵抗不但叫日军吃惊,也让李宗仁多少有点意外。他有把握叫庞炳勋不耍滑头,但庞部到底能支撑几天他实在不晓得。而现在庞炳勋给了他一个惊喜。惊喜是惊喜,部队伤亡也确实惨重,庞炳勋最后不得不向李宗仁求援。

电话是战区参谋长徐祖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江苏昆山人)接的,问:“你还有多少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