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上潮来浪薄天 第二节(第4/7页)

“师正一向是快言快语的,今晚怎么吞吞吐吐了?”

“我的意思是,这次陈世儒案牵连这许多公卿,原本或只是依法穷追,这也无可指摘。但是那些犯官狗急跳墙,亦难免会胡乱攀污。舒亶办案似嫌轻率了些,这种大案,还是当诸事请旨的好。象司马康、吴安持、蔡渭这些人,总要稍留些体面。似他这般办案,全不给自己留退步,苛刻过甚,朝议汹汹,倒似是他在借机党争一般,还连累了相公。”

“御史办案,与我何干?”吕惠卿“诧”道。

“相公既要我直言,自己为何又不肯推心置腹?”薛向却不肯让吕惠卿这般装模做样,“诸‘君子’们可都以为舒亶不过是相公的党羽而已——且不管他是不是,他这般莽撞,人家却不免把账记在相公头上。‘苛酷’二字,不是甚好名声。恕我直言,今日误相公者,舒亶矣!”

“师正亦以为我能差使得动舒亶么?”吕惠卿半真半假地苦笑道,“师正素知我与司马十二不和,若说我看不惯他假仁假义,想将他逐出朝廷——在师正面前,我亦不说假话,这个心我是有的。但我又何苦搞得满城风雨,人人自危?朝廷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当年介甫是不得已——我这又是何苦?”

薛向听他这番话之意,倒似乎是吕惠卿并不愿意把事情闹得如此大,而竟是舒亶一意孤行,将吕惠卿绑上了贼船。他将信将疑,却反问道:“相公的这番苦心,谁能知之?”

这句话却是正中要害。

吕惠卿的确是想借陈世儒案打击旧党,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威。但他的目标,原本只是借着吕公著与苏颂,一面杀鸡骇猴,一面清算一些旧党台谏,并不想把事情闹得这么大。但谁知道舒亶意欲扬名,不知道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竟然牵出了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吕惠卿眼见着有机可乘,当然不会介意趁机驱逐司马光,亦不加制止,反而暗地里纵容——他哪里知道还有一个雍王唆使石得一在舒亶那里推波助澜,倒以为只是舒亶在迎合己意而已。谁料舒亶自知得罪旧党,已无退路,为了占据主动,亦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越发肆无忌惮,竟然又逮捕吴安持、蔡渭,牵连更甚,搞得朝中人人自危。吕惠卿对此事先并不知情,但一旦木已成舟,他心里虽然怨怪舒亶鲁莽,却也只能默认这个事实——他也不是不知道,对于舒亶而言,既然连司马光都得罪了,就不怕把事情再闹大些,事情闹大了,就是逼着吕惠卿与旧党决战,这样他舒亶才能有机会全身而退。否则,他办了这个案子之后,成为旧党最痛恨的公敌,旧党缓过神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舒亶——他不能当过吕惠卿的枪后,又当吕惠卿的盾牌。

舒亶的确是个聪明人,如今的情势,正如薛向所说,人人都以为是吕惠卿主使,舒亶不过是吕惠卿手中的大枪,吕惠卿反倒成了舒亶的大盾牌。

吕惠卿默然不语——谁能知之?谁会相信他?旧党不会相信,新党也不会相信;皇帝不会相信,司马光、石越,甚至是他面前的这个薛向,都不会相信!既然人人都不相信,那么是不是事实,根本就不重要。

薛向已经知道他几乎说动了吕惠卿。

“皇上是个念旧的人——听说陈世儒案,皇帝最初还想过要念陈执中的情份,留他一条命下来。舒亶口口声声司马康涉案,时至今日,可曾有司马康半句口供?”薛向的话已近于直白,“休道是冯当世,便是司马十二——恕我直言,只要司马康不伏罪,终亦不会有事。相公熟知早年故事,皇上初登大位之时,是先想过让司马十二为相的;是他不识时务,皇上才决定起用介甫。这些年司马为计相,可曾出过半点差错?十几年君臣的情份——相公以为皇上会全不顾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