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蒿草人形案(第4/5页)

度日如年般熬过了五个寒暑。婆婆一天天衰老下去,终于有一天泪眼瞎了。在这五年中,谢氏忍受着巨大悲痛,做女红度凄凉岁月,侍奉婆婆唯孝唯谨,又过了两年,婆婆患病卧榻不起了。在这两年中,谢氏对双目失明的婆婆越发照顾得入细入微。

婆婆的病一拖又是两年,谢氏索性与婆婆卧同一榻,日夜侍奉。她一片黄金般灿然的心终于照亮了婆婆不见光明的心。忽一日,婆婆抚摸着守寡九载,时年不过二十八岁的媳妇,浊泪横流,颤声劝媳妇道:“……你还年轻,早日改嫁吧!”

婆媳抱头痛哭了一场,谢氏抹去眼泪,仍执意对婆婆说:“我不。”

也就在这天,婆婆趁媳妇外出时,摸索着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就挂在榻前,死了。死的时候,双膝还是屈着跪在地面……婆婆一死,族亲将谢氏扭到官府,告她勒杀了婆婆。

知县审讯谢氏,问她:“哪有人脚不离地而能自缢身死的呢?……说呀!”

“民女……不知。”谢氏摇着头,已经吓坏了。

“大胆逆妇,竟敢不招。来人,大刑伺候!”

可怜一个弱女子哪吃得住那大刑,屈招服罪了。案子结解到知府。谢氏的胞弟因百般不解,更感姐姐昔日对他的恩惠,漏夜赶去状呈知府鸣冤。知府大人调审人犯,谢氏只求一死,并不翻供。此时,独有一个知府衙门的老仵作向知府大人进言道:

“双膝弯曲地面,自缢而死者,从前就有过。仅仅以此断为勒杀,不足为据,恐有冤屈。不妨差官把那老妇的尸体复检一番,可知分晓。”

知府大人采纳了这个仵作的建议,派出官员带着这个仵作前往复检。复检的结果,这个仵作以足够的尸检征象为据,确证老妇确自缢而死。谢氏的冤屈得以昭雪。

获释后的谢氏,很想报答那个不知名的老仵作,可她再也没有见过他,也不知如何能报答他。两年之后,谢氏三十一岁,仍然年轻貌美,嫁给了一个比她长十岁尚未娶妻的山里人。这山里人姓霍,以采药为生。此后谢氏生下了三个儿子,儿子长大后,谢氏仍然不忘当年那个救她一命的仵作,便设法让她的小儿子去当了仵作。因三个儿子中,小儿子最为机敏。

谢氏一直活到七十岁上,此时她的男人已先她而去。谢氏临终之时,就把自己那当了仵作的小儿子唤到榻前,把自己一生的坎坷告诉了儿子,最后,含泪恳求儿子道:“儿啊,仵作之事,是可以为天下蒙冤受屈的百姓平冤的大恩大德之事。你答应我,日后也一定在你的孩儿中选择一人去当仵作,子子孙孙……传下去……”

母亲说罢,便眼睁睁望着儿子,等待他的回答。儿子含泪应诺了母亲,劳苦了一生的谢氏这才欣慰而去。从此,霍氏家族充任仵作,就由谢氏的小儿子开始,代代相传。

岁月更替,江山易主。后来闽国灭于后唐,后唐又灭于宋,朝代变更了,霍氏家族每一代皆传一男儿充任仵作。北宋大臣向敏中当年在西京破获朝野闻名的“枯井尸案”时,就是霍靖的先人名为霍刚的充任此案仵作。这宗案子,北宋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的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曾有记载,宋慈也读过,只是其中没有霍刚的名字出现。不过,这也并不奇怪。一个小小的仵作在这一宗案中的作用,除却主审官知晓之外,实在也难为他人所重。

到了霍靖的祖父这一代。当年,他的祖父去职还乡后,还是把自己的技术传给了儿子。到了霍靖这一代,霍靖不但继承了祖辈数代都希望以此技术为天下百姓平冤的理想,更尽萃祖辈数代尸检技术的精华。代代以来,在衙门里,尽管这仵作之事,总不免被人轻视,但他们以精湛而特有的传世技术也总能得到一些励精图治的朝廷命官,乃至大臣所重。只可惜这样的官员太少了。当他们不在这些官员手下做事的时日,他们的忠于职守、磊落耿直,他们的不肯昧着良心唱检,就使得他们终不免在衙门里难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