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孙无忌尽失权柄(第4/15页)

媚娘这是第一次乘坐皇后的金根车出行,难抑喜悦兴致,竟然叫宦官掀去车帘,向围观的百姓微笑挥手——霎时间,所有人都把那些街谈巷议的宫闱秘闻抛诸脑后了,大家都被这位新皇后的魅力倾倒。她美丽端庄,犹如雍容华贵的牡丹;却又平易近人,恰似娇艳俏丽的玫瑰,浑身上下散发着亲和感。而热衷外事、爱出风头、喜欢亲近臣民这几点更是以往那些深居宫中的皇后所不能比拟的!

大慈恩寺位于长安西南晋昌坊,南邻曲江池,乃是在北魏净觉寺遗址上仿照祗园精舍扩建而成,占据半坊之地。寺内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共有十余院落,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皆以梓桂櫲樟等香木筑成,伴以朱玉金翠、秀木奇石,瑰丽繁华五彩缤纷;建寺之初便有僧众三百人,这几年更有增加,此外还有许多外地来的高僧,如简州福聚寺靖迈法师、幽州昭仁寺慧立法师、洛州天宫寺玄则法师等五十余名大德同奉神居,协助译经。

大驾降临之际玄奘法师身穿先帝所赐的摩云袈裟,率领阖寺僧众出门迎接。于志宁、来济、韩瑗、李义府、杜正伦五相,御史大夫崔义玄、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友益,给事中刘仁轨、源直心、许圉师,中书舍人李安期、董思恭、孙处约,尚书左丞长孙祥、尚书右丞刘燕客,以及阎立本、辛茂将、许敬宗、高履行、唐临、段宝玄等朝廷重臣无不到场。释门更是来了不少大德,如普光寺栖玄长老、大总持寺普应法师、弘福寺怀仁法师、丰德寺道宣法师、德业寺萧氏三尼,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便是太尉长孙无忌!

深居简出的长孙无忌来这里不是偶然,而是作为李治钦点的送碑使者前来。对于外甥这个决定,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先帝撰的碑是我和褚遂良主张要立的,如今你又让我立你写的碑,这是什么用意?难道是想羞辱我?

可是有圣旨在,长孙无忌又不好违抗,还是硬着头皮来了。一片“万岁”声中李治缓缓下车,只是向众人摆摆手以示免礼,便忙不迭走到无忌身边:“舅父,近来身体可好?”

“蒙陛下挂念,老臣一切安好。”但事实并不似他说的那般。或许权力这种东西真的能使人保持青春,无忌丧失权力不过两个月,竟颇显老态,两鬓几乎全白了,脸庞也消瘦许多,额头上添了两道深深的皱纹,连声音都越发显得低沉。

“朕没记错的话,您今年已六十有三……多保重身体啊。”李治不免有一丝动容——当年四哥李泰声势无俦,他本无希望入主东宫,是这个舅舅将他推上太子之位,又扶他坐上皇帝宝座。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啊!

无忌再度抱拳施礼:“谢陛下关照。”除了这种客套话,他还能说什么呢?舅甥闹到这地步,说到底还是怪他自己党同伐异、以臣凌君所致。时至今日他才算明白,自己错看了外甥,雉奴远不似他想象的那么软弱,更不似他想象的那么单纯!

李治的恻隐也只不过是一瞬,继而轻轻叹了口气——已经毁灭的东西是没办法弥补的,谁叫这天下只能是一人之天下?兆庶之所瞻仰,万众之所归往。既然身为帝王,想要掌握乾坤有一番作为,就免不得割舍某些东西。如今心愿得偿,又有何怨?

想至此李治端起人君的姿态,询问:“听闻您修纂的《五代史志》已大体成书,何日呈给朕看看呀?”

《五代史志》是根据贞观年间所修的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史书编纂而成(今已无单行本,汇入二十四史中的《隋书》),是令狐德棻、李延寿、于志宁、李淳风等人共同编纂,长孙无忌不过是领个总编的衔。听外甥如此询问,无忌哭笑不得,明知这是没话找话,却只得认真答复:“礼仪、律历、食货、天文等志皆已完成,唯经籍志迁延多年。皆因自晋至隋,三百余载战乱不息,珍贵典籍多有毁损,虽存书名难觅其踪。臣等也只能勉力为之,书成之日臣必叫令狐侍郎立刻进呈陛下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