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第2/4页)

[7]当他看到知识分子同苏维埃政权不太合作甚至进行对抗时,又把他们看作“资产阶级”。不过,总体上列宁是大胆使用知识分子的,包括在激烈阶级对抗时期对沙俄时代军事专家的使用。他也在生活待遇上关心知识分子,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妥善安置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然而,俄国社会上存在着较强的反智主义,即轻薄知识分子的情绪,这是从民粹主义和其他极左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也是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与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而小生产者思想狭隘,容易把他们所受地主、资本家的沉重压迫也归罪、迁怒于为剥削者服务的知识分子这一情况有关。这种情绪也严重影响到无产阶级,波及布尔什维克党内。“军事反对派”反对使用军事专家,人所共知;“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也鼓吹排挤、打击知识分子,他们是极左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积极支持者。这样,党内外的极左思潮就干扰了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

但列宁对社会上和党内的极左思潮进行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斗争。总的来说,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我们所讲的这个时期得到了执行和贯彻。

除上面谈到的以外,布尔什维克党这个时期在文化理论和文化政策上也较符合客观实际,比较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较能满足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布哈林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阶级,在旧社会不可能享有文化。这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文化落后状况。因此,布哈林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怀抱里,无产阶级首先是“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成熟起来,但决不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成熟起来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通过自己的斗争,虽夺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无可争议的领导权,但这是指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权,在艺术、科学领域,却不能说无产阶级已成熟到了可以掌握领导权的地步。[8]

所以,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文化领域持续不断地进行了反对极“左”倾向的斗争。先是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接着是在20年代中后期反对“拉普”(“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简称)思潮。因为这些派别不遗余力地鼓吹“无产阶级文化”,主张抛弃过去时代的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打击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文化人,迫不及待地要求夺取文化领域的领导权。

列宁在批判左倾文化派别时说:“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字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9]又说,如果不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10]

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对它们加以吸收和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11]他的无产阶级文化发展观就是,没有过去时代的文化,没有资产阶级的文化,不对它们加以全部了解,就不能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特别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文化极端低下的时候,首要的是学习读书写字,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包括资产阶级文化,否则,是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的。所以,列宁对当时一心要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了尖锐的、持续不断的批判和斗争。列宁告诫青年说,你们不能从批判旧学校偏重书本知识,“就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