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这个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刚掌握政权不久,以列宁为代表的老一代布尔什维克在党内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个党还拥有无可置疑的思想文化的活力。这首先是因为,这个时期,党的思想理论以真正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符合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列宁善于运用生动的辩证法,能随时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制定灵活的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因此,列宁及其后继者布哈林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能极为敏锐地认识世界并有效地改造世界,是很富有战斗力的。

列宁理论的活力,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十月革命前夕,列宁给党制定的最近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给人民以“土地、自由和面包”。在这一正确的理论和纲领基础上,党迅速发展壮大,并一举夺取政权。1917年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3万人,经过半年多一点,十月革命时就发展到23万~24万人。1917年4~5月间,在其他政党看来,布尔什维克党要夺取政权,简直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是,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这个党以其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方针政策,极大地动员并吸引他们站到了自己一边,因而竟真的取得了政权。

列宁理论的这种活力,在取得政权后的一个时期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国内战争中不得已而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来是犯了许多错误,严重侵害了人民利益的。但列宁没有贻误时机,适时发现并较快作了纠正。内战刚一结束,列宁就不失时机地迅速过渡到了“新经济政策”,并提出工作重点的转移,从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1]布哈林这时还提出,在苏维埃国家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阶级斗争是逐渐趋向缓和的。[2]这些思想理论符合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这个时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对待文化遗产和知识分子政策上重视克服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左”的思潮和倾向。列宁强调“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3]他对资本主义达到的全部文化成就,包括其经济管理经验,给予高度评价,主张加以吸取和应用。列宁主张团结、争取、使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同他对待过去文化遗产的态度相联系的。因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载体,要取得过去的文化,就必须使用现有的知识分子。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现代教育,也不可能造就自己本阶级的知识分子,因此,他认为无产阶级除了“资本主义昨天留给我们的材料”——旧知识分子和专家外,没有别的材料可供立即用来建设社会主义。[4]

列宁认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不是剥削者的仆役,而是文化工作者”。他们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推进了科学文化事业,会给资产阶级服务,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会给无产阶级服务。[5]关键在于,要对他们采取耐心谨慎的、讲究分寸的态度,主要以说服教育的方法,“改造他们,重新陶冶和重新教育他们,——正像应当在长期斗争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重新教育无产者自己一样。”[6]在这里,列宁显然把知识分子同剥削者,同资产阶级相区分,将他们看作“文化工作者”;在谈到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和“重新教育”时,也是同对“无产者自己”的“改造”、“教育”同样看待的。但列宁的思想也有不太连贯甚至有时是前后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