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第4/6页)

[20]农民从义务交售中只能获得象征性的微薄收入,因此在集体农庄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成为农民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农庄市场是30年代全盘集体化之后出现的,集体农庄、庄员和个体农民可以通过市场出售农产品,它是国营和合作社贸易的重要补充形式。集体农庄市场在战前得到了一定发展,商品流通总量1932年为7.5亿卢布,到1940年增长到了29.1亿卢布。[21]但是苏联政府一直推行降低商品零售价格的政策,农民从市场贸易中获利不断减少,这大大限制了集体农庄市场的发展。1932年集体农庄市场的商品流通量占全国流通总量的17%,1940年则下降到14%,而同期国营零售贸易的份额则从30%增长到63%(见表4)。[22]

表4 零售贸易中各经济成分的比重变化

在实行票证配给制度后,面包、米、肉等食品以及丝织品、皮鞋、香皂等工业品需凭配给证定量购买,这一制度逐渐在全国城市地区推行。但是战争开始后苏联国营和合作社贸易中流通的商品量大大减少了,1942年减少到1940年的44%左右,这使得城市地区经常出现商品短缺的情况。[23]例如,1944年由于前一年粮食歉收,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商业机构经常减少向各厂工人供应处供应的米、肉和鱼等食品”,在哈巴罗夫斯克市中小学大部分教师持有配给证但却“无法领到任何食品”。[24]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农庄市场就成为城市居民购买、交换食品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农庄市场在40年代上半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表4可以看出,战争期间集体农庄市场的商品流通量(按市场价格计算)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食品流通量在1945年甚至超过了国营和合作社贸易的总和。农民将大量的粮食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当然,集体农庄市场份额的增加与价格因素有关,票证配给制度下国营贸易中配给价格一直保持在极低水平,而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贸易价格却不断上涨,考虑到价格因素,集体农庄市场商品流通的份额并没有表4中那么高。同样影响表4数据的因素还有两个,首先,1944年苏联政府在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的情况下,国营商店开始实行价格昂贵的议价贸易,其议价价格比同时期集体农庄市场上的价格还要高。其次,战争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因此集体农庄市场上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实物交换形式。1942年2月莫斯科市委大会上就曾指出,“集体农庄农民不是把土豆出售,而是用来交换其他商品”。[25]因此,尽管表4内容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出集体农庄市场和国营贸易中商品流通数量的对比,但战争期间农庄市场份额得到很大提高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集体农庄市场主要是用于出售农民个人经济中的农产品。1944年集体农庄市场上商品流通总量为1934亿卢布,而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占了1501亿卢布,集体农庄出售的产品只有140亿卢布,不足农民出售量的1/10,如果考虑到市场上许多仅用于实物交换的商品,那么农民投入集体农庄市场的商品份额就会更高。集体农庄市场为农村个人经济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同时战争时期市场上高涨的商品价格也给农民带来了大量货币收入。战争时期,集体农庄市场上的商品零售价格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波动。战争的头两年,战场上的溃败也使苏联的经济遭受重创,1943年苏联经济跌入最低谷,但这一年也是转变的开始,苏联政府开始着手经济复兴和解放地区的重建,从1944年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恢复。集体农庄市场上商品价格也在战争开始最初三年里不断攀升,1943年达到最高点,1944年开始慢慢回落,详情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