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龙入大海(第2/3页)

两个月之后,在顾成林的严格训练之下,大西洋舰队正式宣布成军。这是一支拥有五十六艘主力远洋战舰,七十二艘远洋巡洋舰(二级战舰),以及四十四艘远洋护卫舰(三级战舰)的庞大舰队,满员编制时,舰队官兵将达到三万八千余人,另外还有一支五千官兵的随舰陆战队。也就是说,这支舰队的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三千人,这几乎是当时帝国陆军编制最庞大的第三军的兵力数量了!

大西洋舰队在宣布成军之后,顾成林立即率领舰队北上,返回了大沽港,并且在这里接受了皇帝的检阅。本来,当时朱祁钰是准备南下广州的,不过因为政府改革的事情,所以没有能够离开京城,最后,就只能让舰队先行北上,在接受了皇帝的检阅之后,再南下出征,踏上前往欧罗巴的远征之路!

也就是在这里,朱祁钰跟顾成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谈话的内容很多,不过顾成林记得最清楚的一点就是,皇帝已经让第五军在白羊王国那边展开手脚对付奥斯曼帝国,而且陆军大将杨天奉很有可能从陆路一直打到欧罗巴去。而这次舰队远征的任务,就是打通前往欧罗巴的海上航道,并且为今后的远征部队在沿途建立据点,安排好港口设施,好为帝国皇帝率军远征欧罗巴做好准备!

对皇帝这番话的意思,顾成林心里是非常清楚的。皇帝肯定要御驾亲征欧罗巴,而且从皇帝的嘴里,顾成林知道,欧罗巴将是帝国的最后一个敌人,完成了对欧罗巴的远征,帝国就将成为真正的世界头号强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强国。而皇帝为此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顾成林从海路前进,二是让杨天奉从陆路前进。而在皇帝亲征的时候,会选择哪条线路,这就需要看这两人的表现到底如何了!

显然,顾成林不想输给任何人。而且,他还从皇帝的话中感觉到。帝国海军的未来,其实就看顾成林这次的远征了。帝国海军成立这么多年来,一直充当着陆军的配角,而这次是海军单独远征,随同的地面部队也是海军陆战队,而不是陆军部队。所以,帝国海军要想摆脱陆军的影响,要想成为与帝国陆军平起平坐的第二军种,那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就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些,都让顾成林下定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要抢在杨天奉之前到达欧罗巴,将帝国的龙旗第一个插在欧罗巴的土地上!

大西洋舰队在接受了检阅之后,就立即离开了大沽港开始南下,并且在经过了台湾海峡的时候,与从长江入海口出发的两支运输船队会合。这次远征,皇帝一共为大西洋舰队准备了六支运输船队,每支运输船队都能够为大西洋舰队提供足够的补给物资,并且带上建立前沿据点的设备与工具,运送修建据点的工人。可见,当时皇帝对海上远征有多么的重视。

舰队一路到达狮城后,顾成林在这里接上了大西洋舰队的另外一批官兵,这些官兵都是前南洋舰队的,都是老兵了,而这些老兵将是大西洋舰队的骨干力量。同时,他在这里还接上了另外两支运输船队,以及配合舰队远征的陆战第三军。在狮城停靠了两日,舰队继续上路,在直接穿越了孟湾后,到达了锡兰王国。在这里,顾成林接上了最后两支运输船队,还有陆战第一军,并且为舰队做了最后一次全面补给。在停靠科兰巴港的几天里,顾成林还让官兵对战舰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在确定所有战舰都保持着优良状态之后,他踏上了远征之路!

这次,顾成林没有走以往的航道,而是选择了一条新的航道。以往,帝国舰队,船队都是沿着阿拉伯海近海航行的,实际上就是绕了一个大圈,最后才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而这次,大西洋舰队从科兰巴出海之后,就一路向西航行,直接穿越阿拉伯海,驶往非洲东海岸的据点。因为在远海航行,所以必须要确定准确的航向,在以往,这是比较冒险的,因为稍微的偏差,就将导致航向完全错误,结果也许会使航向偏差达到数十,甚至数百里!不过,在有了六分仪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