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还是不推销,这是个问题(第4/6页)

事实上,赵简子不但不昏庸,还是个大大的干材。

赵简子到底是谁?这位爷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要提起他的爷爷来,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就是“赵氏孤儿”里的那位主人公,赵武。

赵家是晋国六大家族之一,姓姬,赵是他们的氏。上本书说过,男人是更在乎氏的,所以按现代的眼光,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赵姓。

赵简子把赵氏家族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在咱们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就是赵简子当年筑城营造出来的,不过当时的名字叫晋阳。晋国当时的首都是“绛”,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侯马市,晋阳则是赵简子搞出来的新兴城市。赵简子很有眼光,晋阳这地方一直到近代都是中原一带的军事要地。当年阎锡山占着山西,人家送他一副对联:“都督阎公雅望,晋国天下莫强。”这是天成妙手啊,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以当年的都督阎公指现在的阎锡山,下联眼熟吗?就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篇”。

赵简子不仅有个著名的爷爷,还有个著名的儿子,这就是赵襄子。读过“梁惠王篇”的朋友应该记得,我在那里可没少提这位赵襄子的风采神韵——真不记得了吗?不就是灭了智伯然后被豫让行刺的那位吗?不就是和韩、魏两家瓜分了晋国的那位吗?此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些事情都是我在“梁惠王篇”里讲到过的。

其实,比起著名的爷爷和著名的儿子,赵简子毫不逊色。他做过的一件事和儒家很有关系,他和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的人一起,向晋国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铸造了一个大鼎,叫做刑鼎。大家都知道商周青铜器有很多都是铜鼎,可现在这个鼎却是铁铸的。为什么叫刑鼎呢,因为鼎上铸着晋国一位叫范宣子的前辈当初制订的成文法。

现在大家可能不理解:这不就是向老百姓公布法律吗?现在我们的各种法律法规不是在新华书店里都有卖的吗?

可人家这是春秋时代,铸造刑鼎的做法是惊世骇俗的,可以说是晋国内政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孔子当时听说了这事,非常感慨,说:“晋国大概要灭亡了吧?”

——照我们来看,公布法律法规是件好事啊,孔子发昏了吗,怎么这么说人家啊?而且还把事情上升到了亡国的高度?

孔子的话还没说完,他的下一句话是:“晋国失掉了它的法度了。”

——这不更没谱吗?人家刑鼎上明明把法律条文都写清楚了,孔子为什么反倒说人家“失掉了法度”呢?

听听孔子后面的话就明白了——

孔子接着说:“晋国应该遵守唐叔当年留下来的法度,以这个唐叔法来作为老百姓的行为规范。什么是法?高低贵贱的差别不能乱,这才是法!”孔子的意思是:法律是统治者秘而不宣的武器,是不能让草民们知道法律的内容的。如果法律对所有人都公开了,也就没有神秘感和高贵感了,草民们也就会渐渐地轻视统治阶层了(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久而久之草民们会萌生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吧)。

孔子还说:“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也不能公布范宣子制订的那套条文啊,那是恶法,不是善法!”

——刑鼎事件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地标意义。对于后世的儒家子弟来说,孔子对刑鼎事件的评论也具有典型意义,这很有些儒法对立的色彩在里面。

那么,到底是刑鼎对还是孔子对呢?这就由各位自己判断了,不过呢,孔子的预言倒是很快应验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果然灭亡,并且不是亡于外敌,而是被自己人从内部瓜分,好比一家大型企业被三位经理从内部给MBO(管理层收购)掉了,然后拆分成三家公司。当时的赵经理就是赵襄子,他是赵简子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