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3·15”(第2/4页)

但即便是这样的意思,把楚国和戎狄放在一起也很说明问题了,就像前面讲的,楚国是外国,而且中原诸侯眼中的楚国差不多就像是汉朝人眼中的匈奴。当然,这种看法随着楚国的迅速强大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慢慢在改变着。

孟子如今引用这两句“攻打戎人和狄人,惩罚楚国和舒国”,有点儿断章取义的意思,不过这在当时也属平常。这一套说辞,指责陈相背叛师门、自甘堕落,真有千钧之力,说得陈相根本还不了嘴。

两个人无论是辩论也好,还是吵架也好,如果遇到一方被另一方就一个问题逼到无话可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认输——这两个字只在字面上成立,你见谁当真认输过?反正我当年在论坛上往来冲杀,除了自己认过输,再没见有第二个人。

不认输,还能有什么办法?

恼羞成怒?动手打人——这倒有可能,不过陈相还不至于。

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这种时候最常见的招数就是转移话题。转移话题是有技巧的,不能硬转,比如张三说做公仆受苦受累,谁愿意给别人当仆人呢?你不同意,可这问题明摆着是你理亏,你辩不过张三,被说得哑口无言。这时候你说:“天气预报说明天大风降温,难道不是吗?”张三要是跟着你的话茬,反驳你说:“我才听的天气预报,明明说是好天气!”——那实在是你运气好,转移话题成功。但一般来说,转移话题是不能离方才的主题太远的,或者说,还是围绕着主题,只是避开了自己无力招架的薄弱环节,对手这才不会一下子就发觉你在逃避。陈相现在就使出了这招,他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孟子直纳闷:“这好像是个病句吧?”

陈相接着说:“到那时候,市场上的物价都有统一标准,再也不会有欺骗行为出现,就算小孩子去市场买东西,也不会有人蒙他。天天‘3·15’,月月‘3·15’。”

孟子暗笑,傻孩子,你也不看看现在的‘3·15’都谁最高兴?

陈相接着说:“到那时候,布匹也好,丝绸也好,只要尺寸相同,价钱便相同;麻线也好,丝棉也好,只要分量一样,价钱就一样。其他的东西,粮食啊,鞋啊,都是如此。”

孟子点点头:“听上去很美哦。”

陈相把胸脯一挺:“当然很美!”

孟子冷笑:“我说很美,你听着就是了,挺什么胸啊,我又不是夸你的胸部。”

陈相:“……”

孟子又是一阵冷笑:“照你这番道理,假如你来吃烤鸭,同样一只三斤重的烤鸭,全聚德烤的和我老孟烤的全卖一个价?”

陈相一怔,随即应声道:“是啊。”

孟子气道:“那谁还来我这儿买啊!你这是要砸我的买卖啊!”

陈相又是一怔,一时没想出词来。

孟子说:“东西的品质会有差异,这是很自然的。一块劳力士,过街天桥上卖三十块钱,专卖店里卖三万,你想让它们价钱全一样,纯属扰乱市场秩序!你想想,如果让专卖店的劳力士也卖三十块钱,会出现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孟子气结:“这还用问!人家必然不会再卖货真价实的东西,不再从瑞士总部拿货,改从当地小商品批发市场拿货了。所以说,按照许行的学说,只能使天下人纷纷作伪,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

孟子其实有点儿偷换概念,陈相没反应过来,如果他反应过来了,就会这么问:“你举的例子太极端了,而且有偷换概念之嫌。你说的过街天桥上卖的劳力士和专卖店里的劳力士虽然都叫劳力士,其实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怎么能拿来在一起比呢?如果是同样一种商品,自然应该卖同样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