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之一:我向皇帝说真话(第2/3页)

好了,看过了太子李治的选择,答错的人也别灰心,还有机会,我们再来猜猜长孙无忌的选择。

还是单选题:如果你是长孙无忌,你会怎么样呢?

A)对皇帝说:段志冲的意见值得认真研究,不如召集大臣们开个会讨论一下。

B)对皇帝表示:段志冲这到底是个人的主意还是背后有人指示,待臣下去查个清楚,一定能查个水落石出。

C)劝皇帝说:老百姓忧国忧民,虽然话说得不对,但出发点是好的,您老人家别生气,别跟他一般见识。做统治者的一定要容许别人批评,不能“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D)大怒,痛骂段志冲挑唆皇上和太子的关系,乃是一名卑鄙小人,非得给他千刀万剐了不可!

好好想想,这四个答案,如果是你,你选哪个?

选A的人:呵呵,俩字——作死!你要庆幸自己没有在古代为官,不然的话,熬不出七品就必死无疑!

选B的人:也是作死,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太子,这种事即便真有什么内情,哪里是轻易能查的!就算真的要查,也得把活儿往别人身上推!就算实在推不出去了,也得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去查!

选C的人:比例也许不少,因为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到底是什么错误?一会儿再说。

D是正解。不管你心里对这件事到底是怎么看的,但唯一聪明的做法只有这招,也就是说,就算你心里认为是A、是B或者是C,但你要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来的一定得是D。

太子李治和长孙无忌都表过态了,这件事情怎么解决,现在就看唐太宗了。

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写了这样一份漂亮的诏书:

五岳陵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无罪,是其狂也。譬如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

诏书是说:五岳那么高的山,四海那么大的海,不都是藏污纳垢的吗?——原文用的词是“纳污藏疾”,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藏污纳垢”,在现代汉语里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是唐太宗说了,五岳和四海免不了会藏污纳垢,这话一点儿不错,比如我们上泰山看着风景壮美,可美丽的山坡上不也没少散落着没素质的游客们随手乱扔的饮料瓶和包装纸吗?唐太宗接着说,可是,这些小垃圾无损于山之高,也无损于海之深。段志冲这小子无非是一个小老百姓而已,居然想让我卸任?!我如果真的罪大恶极,那段志冲这是实话实说,可我如果还是个好皇帝,那段志冲这么说就只能说明这小子是吃饱了撑的、满嘴跑火车。这就好比一巴掌大的雾气遮住了天,根本无损于天的广大,核桃大的云彩挡住了太阳,哪里会影响太阳的光芒——诏书最后这两句话还得看古文原文才读得出气魄:“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

唐太宗很了不起啊,这才是帝王的胸襟。唐太宗此刻能有这样的胸襟,也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他对自己的李家政权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如果在历史书中读到某个统治者严厉限制别人说话,把除了歌功颂德和歌舞升平之外的言论封锁得死死的,那通常就说明民怨已经沸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也没有十足的信心。

唐太宗不是这样的皇帝,他是很能容得别人说话的,即便别人说错了话,说了过火的话,也不要紧。——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发现问题了?唐太宗这种做法不是正和方才长孙无忌单选题里的答案C基本一致吗?那,为什么我方才会说D是正解而C是错误的呢?

我们再回顾一下答案C的内容:劝皇帝说,老百姓忧国忧民,虽然话说得不对,但出发点是好的,您老人家别生气,别跟他一般见识。做统治者的一定要容许别人批评,不能“老虎的屁股摸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