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掀风作浪

明月虽明,可秋风已起。

吹在树梢声,带着淅淅的呜咽声,如敌骑初来,踏踏铮铮,如海水沸腾,翻滚澎湃。

月虽明,秋却来。

西北风不住地吹打着营帐,带着烈烈的杀气。

营帐的门紧闭,幽风无孔不入,油灯不停地闪烁着,偶尔传出一两声轻微的灯花响。

申义彬继续说道:“石大人,最好不要插手。”

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内宫。现在石坚声名已足,无人再会阻挡他的行动,虽然郭氏死得奇巧,可只是一女子而,死了也就死了,对大宋走向无关紧要。不如不管。况且这些年死的人还少吗?

可申义彬却疏忽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死的人很多,可活着的人更多。原来因为穷困,许多人家养下小孩子之后,全部丢弃,可现在随着生活开始富裕,幼儿成活率增加了数倍。只要再过十几年,宋朝的人口数量将会起翻,而且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石坚并没有理会,他在想着心事。

郭氏之死,与皇袍加身、刀光斧影、李师师还有宋江有没有征讨方腊是北宋的几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郭氏之死案中,阎应文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一幕,甚至连吕夷简也参预其中,这勿用置疑。主要就是赵祯的态度暧昧,先是对此事仅表示了一下伤心,然后很漠然地处理。谏官姚仲孙、高若讷劾文应“方命宿斋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请并士良出之。”

于是赵祯下旨,让照宣使、入内都知阎应文罢为秦州钤辖,但其人称疾愿留,学了丁谓的一手。直到阎应文专恣,甚至与江德明一样,连圣旨都敢矫违,最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忍无可忍,弹劾其罪。但范仲淹做了一件事,将弹劾其罪时,连饭也没有吃,对其子说:“我如果不成功,将会死。”

为什么说这话,当时范仲淹在朝堂上,一定听到了什么风声,否则弹劾一个太监,怎能如此严重。后来赵祯用范言,窜文应于岭南,但在半路上暴死。也是死得莫明其妙。

因为范仲淹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随着阎应文之死,此案也如石沉大海。只是后面延续的事,吕夷简对此事不快,对范仲淹说:“侍制乃侍从之任,不是口舌之任。”

语气说得轻蔑之极。事实小范的一生,让吕夏两个人玩于股掌之上,从来就没有翻过身。没有事时,看着小范碍事,一脚踢,西北有事,不顾小范成了老范,连路也走不动,又把搬回来。比刘娥对石坚还要过份。

范仲淹也没有给他面子,回答道:“侍从如何,向皇帝进言不正是侍从所做的?”

因此,石坚才有了这次碰运气的计划。

他到南方去也不是单单为寻找贺媛,主要还是改变宋朝对西南这种不作为的羁縻政策。如果改变,必然有战争,特别是大理还有太祖这道遗诏存在。如果他不前去,估计其他官员未必敢动手。还有也是为了这个计划。

虽然他的存在,将历史改得面目皆非,但后宫石坚一直没有插手。最多存在了一个不管事的李太后,后宫的历史车轮惯性还必然存在,也就是抓颈门也会发生。

赵祯会找谁商议呢?首先会找阎应文,为什么这样说,在刘娥快要死的时候,但皇宫内赵祯的亲信并不多,阎应文曾果断地倒向赵祯,为了使内宫安定作出贡献。因此赵祯对这个太监很信任。

只有石坚冷眼相旁,清楚地看到,阎应文与吕夷简的倒戈,几乎在同时发生。恐怕也是刘娥的授意,都未必可知。

找到了阎应文,其实就找到了吕夷简。这两个人做得很低调,如果石坚不是有着前世的知识,都未必注意到。郭氏对吕夷简的态度如何,那是比对石坚还要愤恨。这时候阎应文必然会倒郭。就是赵祯不找吕夷简商议,阎应文也不会让他找王李等人商议的,还是要篡夺赵祯前去找吕夷简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