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亿人的幸福额度(第3/17页)

霹雳手段常用,菩萨心肠尽显

七八年之前,东南亚、西亚、拉美各国的工业最先开始高通胀。最近两年,南欧和东欧的国家工厂也垮了,西班牙这种曾经的帝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40%,政府养得起才怪。所以西班牙人庆祝完了世界杯夺冠也不回家,占据街头和广场,接着示威暴动。现在,连爱尔兰、意大利这样的国家都撑不住了,担心国债崩盘。偶尔看到的消息,一路做空各国国债发财的投机客们甚至盯上了法国,开始做空法国债券。

这一系列的动荡,本质上和辛亥革命前后的那一波动荡同源,都是因为世界市场饱和,没有工业或是工业走下坡路的国家在殖民地化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主动或被动地破坏旧制度。

说穿了,谁也不愿意乖乖地变成别国工业的附庸,当出口资源、进口工业品的殖民地。几十年前,它们被西方逼着当殖民地,殖民地的苦处自然清楚,现在虽然搞工业搞不过中国,但大乱在即,总要琢磨点别的办法。哪怕老老实实向中国出口铁矿、石棉花,进口工业品的印度也总有自己的小算盘,动不动就在国内煽动反华情绪。

从实力上说,如果美国不插手,不管是印度还是菲律宾,也门还是希腊,当不当殖民地不是这些国家自己能决定的。或许他们有拒绝向中国开放市场,自主建设工业体系的想法,但不管在财政上还是军事上,这些国家都缺乏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印度内地有几千人游击队,核武器装不到导弹上、核潜艇没有反应堆,菲律宾的旗舰是“二战”产品,也门希腊连自己的政府都养不起。

如果美国和资源出口国乐意中立,中国会走当年德国日本的路子,用武力为自己夺取市场和资源产地的扩张之路吗?这种片面的观点不是没有市场:从人口和工业力量上看,13亿工业人口的中国,如果真的想为自己寻求一个40亿人的殖民地,肯定要比当年几千万工业人口的日德试图征服世界要容易得多。

不过打仗并不是玩战略游戏,算武器性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两支力量的生死较量,也是两个工业体系的存亡选择,终究不能不讲人心和经济基础。1941年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候动员了550万大军,苏军只有340万左右。而且苏联当时缺乏汽车、燃料和电台,部队靠民用电报联系,行军靠征用民用的卡车、公交车。一打仗老百姓跑光,苏军基本上就成了聋子加瘸子,进攻不知道敌人在哪,防御不知道敌人从哪来,撤退都拉不走大炮、辎重,步兵走不出几十里就被敌人的坦克追上了。德国人靠着装甲集群的机动优势,不断地发动铁壁合围,把数百万苏军抓了俘虏。

但是德国人却没有顺利拿下莫斯科击败苏联,这是因为德军把兵力平铺到漫长的战线上,北线打到列宁格勒,中线打到莫斯科,南线打到黑海、斯大林格勒,哪个战线都在打,哪个关键位置都形不成绝对优势。

分兵是兵家大忌,但是在侵略战争中却无法避免。因为打苏联是抢地盘,抢东西,纳粹和德军内部的每个小集团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德军总参谋部一心想直捣莫斯科,切断苏联东西和南北的交通枢纽,给自己抢个头功。希特勒却想打南线,夺取高加索油田,给苏联来个釜底抽薪。稍有机会,就把南方集团军群的200多万大军从总攻莫斯科的轴线上抽走,南下去打基辅、打克里米亚。南线德军往南走,北集团群也往北走,去夺取白俄罗斯,围攻列宁格勒,因为纳粹党和军火寡头都很想夺取那里的造船、有色冶金、精密制造工业设施和有北欧、日耳曼血统的工业人口。

1941年德国人占着优势,这三条战线主攻哪一条都行,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每打赢一仗都会让苏联人更加慌乱,更加沮丧,更加无险可守。但是纳粹德国却弄不清楚生死存亡之战和限时抢购有什么区别,战争开始没三个月,几百万德军就开始屁股对着屁股各抢各的地盘,让苏联人很快就得到了喘息之机。等斯大林、朱可夫明白过来,把有数的坦克部队收拢在一起形成铁拳的时候,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德军就无法避免被各个击破的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