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第4/6页)

酋龙有些吃不消了,便向唐朝的宣谕通和使太仆卿支详请和,支详当然愿意,不过条件是酋龙先撤军。酋龙觉得不划算,又开始攻城。因唐援军已至,所以南诏攻城甚急,所有将校皆上前助攻。唐军已经猜测到援军来了,士气大振,出城大战,南诏军屡战不胜。酋龙知道成都是拿不下了,只好撤军。

成都富丽盛名于天下,酋龙这几年在川中转了几圈,对川中富庶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川中还是不死心。唐咸通十四年(公元 873年),酋龙孤注一掷,再发大兵入川发财。南诏兵攻下黎州(今四川汉源北)、雅州(今四川雅安),成都闻警再次大震。酋龙写信骗西川节度使牛丛,胡说什么准备入长安见圣驾,路过成都想讨杯酒吃。

牛丛听从部下建议,不从酋龙,并复书重责酋龙,这封信写的精彩绝伦,文墨极佳,略言:“诏王之祖,六诏最小夷也。天子录其勤,合六诏为一,俾附庸成都,名之以国,许子弟入太学,使习华风,今乃自绝王命。且雀蛇犬马,犹能报德,王乃不如虫鸟乎?我有十万亡命壮士,分万人为一军,尽受勇将节制。我有强弩、劲弓、越银刀,收牛马豕犬、米粟刍薪,清野坚壁。我十部骠卒,日出而战,日中而代,日昃而屯,月出复战,夜半则代,十日,汝必死矣!”

酋龙阅信冷笑:“姓牛的吹牛不上税,你就使劲吹吧!”率军攻到成都城下,可城外根本就无粮食可供浩大军需,酋龙只好四处抄掠,围城三天,撤去。不久,朝廷又遣天平军节度使高骈驻镇成都,高骈精简兵马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大败南诏兵,虏斩其酋长五十人,唐军趁势将散居在川中的南诏军都打出了边界。酋龙越打越没脾气,只好向唐朝认罪。二十余年来,酋龙野心勃勃,想在西南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

酋龙越想越窝囊,气出一场大病来,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初,酋龙病死,子隆舜立。隆舜年少即位,喜欢打猎饮宴,对军政大事不感兴趣,一体委诸朝臣,这也为后来郑氏废南诏埋下伏笔。隆舜自号“大封人”,古音中“封”和“邦”字音义相同,意即“大僰(读 bo)人”。

隆舜想与唐朝和亲,唐僖宗李儇本来同意,这时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大起义已经把唐朝折磨的不成体统,也不便让南诏再来找麻烦。可已经改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高骈不同意和亲,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也不同意,而宰相郑畋和卢携屡争不决,只好作罢。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 897年),隆舜暴卒,死因不明,国人疑是清平官郑买嗣买通杀手下的毒手。隆舜子舜化继位,不过大权已经被郑买嗣牢牢把持,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舜化和唐昭宗一样,都是摇旗盖图章的。舜化曾经遣使向唐朝通好,唐昭宗也打算和南诏通使,但割据两川的王建不想让朝廷和南诏建立关系,上书:“南诏小夷之国,岂能有辱诏书,有老臣在西南,南诏必不敢复入。”是时中原大乱,军阀连年混战,唐昭宗自顾尚且不能,由王建折腾去吧。

舜化在位五年,事事由郑买嗣过问,无权无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 902年)十二月,郑买嗣杀舜化,复杀舜化年仅一岁的儿子,灭南诏。改国名为大和国,依然沿袭南诏制度,疆域和南诏也差不多,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郑买嗣建立的云南长和政权存在时间比较短,首尾不过二十六年,是南诏国和大理国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政权。郑氏长和政权是汉族政权,而之后的大理政权是白族政权,这都无异意。至于南诏的民族属性,历来纷争不一,一般认为乌蛮是彝族的先民,所以多数观点倾向于南诏是

彝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