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将军奋剑南天起 李成栋反正(第2/12页)

隆武朝的大学士苏观生与丁魁楚素有过节,福州陷落时他正在广东募兵,出于个人恩怨,他提出“兄终弟及”之说,于十一月在广州拥立朱聿[钅粤]

为“监国”。三天后,一行人就举行登极大典,改元“绍武”。不到半个月,永明王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

隆武帝时,就有鲁王朱以海称监国。现在,南明又出现二帝并存的局面,大敌当前,形势如此严重,这些人仍蹈明后期的积习,互结朋党,各援派系。

最为可叹的是,苏观生还下令杀掉永历朝的来使,激得永历帝派兵部右侍郎林佳鼎举兵“讨伐”,绍武帝也派陈际泰向肇庆出发,旗号也是“讨伐”。

十一月底,两支南明“讨伐军”相遇于广东三水。永历军先获胜利,攻杀800多绍武兵,陈际泰狼狈而逃。

林佳鼎得意忘形,挥军直杀广州而来。

绍武帝一下子着慌,苏观生倒有主意,他派林察率数万海盗(现已招安成为绍武军)前往迎敌。

林察与林佳鼎是旧相识,就派人诈降。林佳鼎信以为真,置林察兵于不顾,径自带领战船追击往海口方向窜逃的绍武残军。

林察所率的昔日海盗个个勇于海战,又富于经验,暗中设伏,突然向永历军船施放火器。永历兵大惊溃败,不是被水淹死、被火烧死,就是被自家明军杀死。

林佳鼎本人遭受炮击,死无全尸。

最后,永历军只有三十余骑人马逃出此厄。

“窝里斗”中大获全胜,绍武帝飘飘然,自以为“天授帝位”,开始在广州搞那套郊天、祭地、幸学、阅兵的花架子。一帮君臣上下安逸,大肆封赏,胡乱赐官。

究其实也,绍武帝只是广州一个城的“皇帝”而已,“七门之外,号令不行”。(黄宗羲《行朝录》)。

永历、绍武两军在海口血战之际,李成栋、佟养甲的清军已在汉奸辜朝荐(潮州人,退休明官)带领下攻取漳州,袭取潮州,并诱降大盗陈耀,攻克惠州。

李成栋的清军一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山路崎岖,真正的抵抗几乎没怎么遇到。清军往往在城下一列兵,南明守军就城门大开,府县守官拿着簿册恭谨献降。

为了麻痹广州的绍武帝和苏观生,李成栋让各地官员书写信件送递广州,报告说没有任何清兵到来,致使广州的绍武君臣相安泰然,自以为没有任何迫近的危险。

1646年12月14日,李成栋派300精骑兵从惠州出发,连夜西行,从增城潜入广州北。清军十多人化装成艄公,从水路大摇大摆乘船入城。

这些清军上岸后,直到布政司府前,他们才在众人面前掀掉头上包布,露出剃青前额的满人发式,挥刀乱砍,大呼“大清兵到!”

“鞑子来了!”一句惊呼,满城皆沸,百姓民众争相躲避,乱成一锅粥。

说来也真是奇怪,能征善战如李自成的“大顺军”,杀人如麻如张献忠的“大西军”,即使是出生入死、血斗冲杀无数的明军勇兵武将,只要一声“鞑子来了”,个个亡魂皆冒,立时溃散。笔者现在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清兵有何威力致此震摄之效,难道是那种剃青的大辫子发式使然?

绍武帝正和苏观生等人在国子监“视学”,忽然有卫士急报清兵入城。

苏观生非常生气:“昨天潮州还有信报说一切无恙,今天怎么会有清兵来此!”他挥手让左右杀掉报信卫士。

入城的清兵很快杀掉广州东门守卫,大开城门,数百清兵策马冲入,大红顶笠满街驰奔。

绍武君臣,这才知道清兵真的杀到,可是,绍武帝属下大兵都西出和永历军交战未返,宿卫禁兵也一时召集不全。

广州明军,一时间作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