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清奠基工程的完成者皇太极(第3/5页)

后来,范文程做到了内秘书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的开始。

对汉族知识分子,皇太极认为:“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当时,大明朝有人才却不能用,所以走向衰败。皇太极感到,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聪明才智,谁就能战胜对手。

努尔哈赤对明朝知识分子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幸存下来的约有三百人,都沦为了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知识分子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二百余人。他们都被解除奴隶身份,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来皇太极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取中了二百二十八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极大,使皇太极“仁声远播”。

2.族名满洲,建号大清

皇太极做了两件影响千古、史册永存的事。一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了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

二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这样皇太极就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了十二帝十三朝现象。

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大清”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表明了他准备统一天下的雄心。

3.完善君主专制体制

随着后金社会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了政权机制。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又挟制大贝勒代善,废除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改为皇太极“南面独坐”,强化了君主政权;二是巩固和完善了八旗制度,逐步设立了八旗汉军,以管理汉军及其眷属的军、政、民等事宜,并扩编了八旗蒙古,加强了对蒙古的统辖;三是创设了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专门处理民族事务;四是仿效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了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君主制政府的组织体制。

4.造红衣炮,创建炮兵

皇太极在经过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之战三次重大失败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天聪五年(1631)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于是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重型新兵种一炮兵。这样,明军的红衣大炮清军也拥有了,而清军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皇太极在开拓疆域的武功中更是如虎添翼。

5.向东出兵,两征朝鲜

天聪六年(1632)正月,皇太极命二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阿敏统率大军,占领平壤,而后双方在江华岛杀白马、黑牛,焚香,定下“兄弟之盟”。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时,朝鲜使臣拒不跪拜,双方撕扯,仍不屈服。于是皇太极以此为借口,在十二月第二次对朝鲜用兵,他亲自统率清军,直指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保(zǒng)逃到南汉山城,皇太极也率军到南汉山城驻营。第二年正月,李保请降,皇太极在汉江东岸三田渡举行授降仪式,确立了大清同朝鲜的“君臣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