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王扫六合

【1、最后的抵抗】

秦王亲政后的头几年,并没有急于进行对外战争,而是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准备工作上,对待来自六国的挑战,秦国也没有正面迎战,而是用外交手段或者秘密手段将其破坏掉。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国做好的硬件、软件上的各种准备,便要开关出击了。秦王扫六合的收官之战开始了。

六国中唯一还有战斗力的是赵国,秦国不会忘记邯郸之战中,赵国人顽强地顶住了秦国的疯狂进攻,并且在盟友的帮助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国也不会忘记,最近一次合纵攻秦的主力是赵国,庞暖以一记怪异的右勾拳打到了秦国首都的门口才被遏制。秦国也不得不承认山东六国中最像自己的是赵国。

按照擒贼擒王的原则,秦军浩浩荡荡向赵国杀去。一开始秦军进展得非常顺利,接连攻克了赵国在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在所得土地上迅速建立了燕门郡和云中郡。紧接着秦将桓齿又率领一支秦军马不停蹄地向赵国腹地推进,一连攻克了赵国的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和武城(今磁县西南),并在战斗中杀死了赵将扈辄,同时有十万赵军被斩首。这也是秦军最后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的斩首。

前线的失利在赵国朝廷造成了恐慌,赵国自从长平之战后元气一直没有恢复,此次损失的十万精锐机会是赵国的所有家当。通向邯郸的大门已经向秦军敞开,此时此刻赵王需要的是一名救火队员,想来想去想到了赵国的北疆还有一支强悍的边防军和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此人便是赵牧。

赵牧成名已久,不过仅限于北纬三十五以北,他的战功多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

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的同时也是开发边疆,向草原要效益的过程。赵武灵王利用从匈奴人那里学来的骑射技术和中原人原本擅长的军事管理手段从胡人那里夺走不少水草丰盛的牧场,从此赵国的领土与胡人接壤很多。接壤多摩擦就多,赵国和匈奴在边境地带经常交战,赵国在边境布置了大量防军。虽然交战双方同样是胡服骑射,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赵国这面,胡服骑射的只是军队,占边塞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要在农田周围定居的,他们不可能像游牧民族一样随水草迁移,以捕猎为生。而在匈奴那一边,胡服骑射的是全体成员,骑马射箭是所有成员的基本功,就像赵国农业人口需要掌握耕种收割的本领一样,是以交战双方是在不同的平台上pk,赵军需要保护大量边塞的居民,而匈奴则没有军民之分,人人兼有两种职业,扬起马鞭则为民,抄起弓箭则为军,军即是民,民既是军。由于需要保护百姓,赵军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总是胜少负多。匈奴骑兵所到之处被劫掠一空,没等赵军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扬场而去。赵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这种情况直至李牧主管边区防务之后才有所改善。

在于匈奴长期的交战过程中,李牧得到了锻炼,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大的应对方法,因军功被任命为燕门地区的最高军事军事长官和最高行政长官。赵国对国防比较重视,边区的税收不用上缴国家,由地方全权处理。李牧将税收中的绝大多数用做军费开支,诸如购置武器马匹,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待遇等。由于李牧爱兵如子,深得士兵的爱戴。

对付匈奴,李牧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策略。积极防御的关键在于意识先决,而巡逻兵就是李牧伸出去的触角。他们是最艰苦危险的兵种,也是待遇最高的兵种。李牧在匈奴的必经之地布置了大量的巡逻兵,一旦发现匈奴入寇,他们马上点起烽火。后方的军民见到烽火后,便按照的李牧事先为他们制定的规矩办事:将所有的粮食和财富抢回堡垒之中,剩下来所要做得就是呆在保垒之中向来犯的匈奴骑兵行注目礼,看他们如何在堡垒之外来回奔驰而一无所获,看他们如何气急败坏地向坚固的堡垒做徒劳的进攻,最后再看他们如何失望地原路返回,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果有的好战分子想要出去和匈奴兵较量较量那是不成的,军事长官李牧严禁擅自出战,不论胜负都要受到军令的重罚。是以赵军将士酒足饭饱之后的唯一消遣就是看匈奴骑兵来赵国边界一日游。军营毕竟是崇尚杀伐的单位,有仗不打必经说不过去,就算李牧真的菩萨心肠爱好和平,可他手下的将官还指望杀敌立功呢,可李牧却坚持他的政策好几年不动摇。虽然边区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可不但匈奴以为李牧是胆小鬼,连赵军将士也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到最后赵孝成王也认为是李牧是胆小鬼。赵王数次通过书信或者使者责备李牧,并要李牧改变战略战术。李牧不为所动,匈奴来了依旧是坚清壁野,作壁上观。赵王很生气,派其他人代替李牧为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被罢免的将军需要回家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