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章 灵济宫(中)(第4/4页)

“我王学号称‘良知之学’,然何谓良知?‘本体’即是‘良知’,‘功夫’即是‘致良知’。然而我等后学,却分化成了‘本体派’与‘功夫派’。本体派只重本体,认为‘良知不需学不需虑,终日学,只是复它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它不虑之体。’讲的是无功夫中真功夫。功夫派则注重由功夫而悟本体,但对本体的重要性有所忽略。”

“然而夫子曰:‘合着本体的是功夫,做得功夫的方识本体。’世间哪有现成的本体?良知非万死功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成可得。是以不下工夫,不得良知,不悟本体。‘功夫’必合‘本体’,‘本体’不离‘做功夫’,二者是即一即二的关系,而并非一体。”沈默的声调提高,清啸一声道:“故曰:‘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这才是夫子之真谛!”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因为在中国哲学史上,无论是老庄的‘道’论,玄学的‘贵无’论,还是宋明时期的理本论、心本论,都将作为本体的‘道’、‘理’、‘心’视为‘先天地生’,‘长于上古不为老’,‘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超时空永恒不变之物。而沈默所言虽皆源出于王守仁之心学,但并未将‘心’执为一成不变之物!而是看成是变化和发展的。

其实,他所说的心,是认识的主体;本体,是本然状态;功夫,乃指主观努力和体会。而他的意思是,人的认识本来不存在天生具有的道德意识或任何知识,做学问不要执定成局,而要充分发挥心的认识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认识、把握真理。功夫即本体,这一命题把道德意识及知识看作后天学习和践履的结果。

这就把王阳明的唯心修整成了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