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0章.问鼎中原 第53节(第4/6页)

皇权如果危害了中兴大业,兵权则和相权联手,大将军和外朝的大臣们一起对抗长公主。相权如果危害了中兴大业,兵权则支持皇权,大将军帮助长公主镇制外朝大臣。皇权如果和相权联手对抗兵权呢?后果不言而喻,相信长公主和外朝大臣们不会拿社稷命运和自家性命开玩笑。而且兵权隶属于皇权,大将军失去了兵权,获益的是长公主,外朝大臣们在失去了大将军支持的情况下,没有可能继续控制相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公主把相权尽数收回,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今天三公大臣一起约见北疆大吏正是担心相权被皇权逐渐吞噬。

如今,皇权也罢,相权也罢,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都要想方设法得到兵权的支持。而大将军勤于兵事疏于政事,他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朝政的稳定,也让长公主和外朝大臣都能接受大将军的安排。大将军的地位因此更加重要和稳固,而北疆人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中兴大业也能按照北疆人的意愿逐步推进。

杨彪突然叹了一口气,“如果大将军能遵守约定,恪守诺言,则是大汉之福啊。”他看看皱眉沉思的蔡邕和神情无奈的刘和,笑着说道,“十几年前,大将军又是在西凉血腥肃贪,又是率十万大军南下威逼朝廷,骄恣枉法,无所不为,可以说是祸国之臣,但今天的大将军……”他目视鲜于辅等人,展颜一笑,“他是我大汉中兴的第一名臣,将来定能青史留名。”

杨彪的赞叹并不能改变朝堂上的现状,双方为了权力划分一事,依旧争论得非常激烈。

大将军已经禀奏长公主,让左车骑将军鲜于辅代领大司马事,坐镇晋阳督领兵事。

大司马主掌兵事决策权,太尉主掌兵事行政权,两府在职权上并没有重叠之处,都归天子直接领导。但因为李弘参隶尚书事,督领国事,所以一般情况下,太尉有事都是向李弘禀报。李弘不在晋阳的时候,长公主代领大司马大将军事,太尉直接向长公主禀奏。

现在李弘奏请天子,不再让长公主代领大司马大将军事,而是转拜鲜于辅代领大司马事坐镇晋阳。鲜于辅只是左车骑将军,级别不够,所以太尉有事还是向长公主禀奏。于是李弘又奏请天子,在征伐期间,为确保大司马府能以最快速度处理各类兵事,再临时赋予大司马府一定的兵事行政权。

大司马府和太尉府都拥有相同的兵事行政权,那太尉府自然就被架空了,而大司马府却同时拥有了兵事决策权和兵事行政权,再加上大将军手里的战场指挥权,兵事权随即集于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一人之手。

丞相蔡邕当然不愿意。长公主剥夺了外朝的部分决策权,大将军从外朝抢走了兵事行政权,北疆大吏李玮又控制了朝廷的财赋大权,外朝损失太大了。

御史大夫刘和也很生气,他一怒之下,说要利用手中的监察大权,弹劾部分太守国相,说服长公主把部分北疆大吏从各地调回晋阳。

鲜于辅笑道:“殿下即使强行通过了增兵之议,但要想抢在十月底之前完成兵户的征募,还需要各地郡县的大力配合。所以大将军说,如果丞相和诸位大人愿意全力相助,他将举荐丞相大人参隶尚书事,和大将军一起同领尚书台。”

尚书台现在虽然只剩下了执行权,但这个执行权还是很庞大的。如果丞相参隶尚书事领尚书台,在大将军基本不过问政事的情况下,等于把丞相府和尚书台合二为一,相权将骤然增加。长公主任命崔琰为尚书令,并从尚书台把多名北疆大吏调到中书监任职,让尚书台继续留在皇宫外处理政事,显然就是考虑到了外朝对相权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