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第4/14页)

(5)又同上书第317~318A页有一简是一个粮价的帐单,现抄录如下:

□□受钱六百 出钱百一十五籴麴五斗斗廿三

出钱二百廿籴粱粟二石石百一十 出钱六买□石十分

出钱二百一十籴粟粟二石石百五 出钱廿五籴豉一斗

出钱百一十籴大麦一石石百一十

凡出钱六百八十六〔(373)214、4〕

简文第五句的“粟粟”,当为“粱粟”之误写。

(6)一九七四年新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王莽地皇三年《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①说:

粱米八斗,直百六十,粟米三石,直四百五十。(EJT21:3、4)

综合以上六简的粮价,可以列表如下:

粱米 石价200钱(6)

黍米 石价150钱(2)

粟米 石价150钱(6)

粟 石价130钱(1)

粟 石价120钱(1)

粟 石价110钱(3)

粱粟 石价110钱(5)

大麦 石价110钱(5)

粱粟 石价105钱(5)

谷 石价100钱(4)

现在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这种石价百余钱的粮食价格,是一种什么样的价格?它与文献记载上的粮价是什么关系?为此,我们首先要找出汉代粮食的平价,然后才能

——————————————

①见《文物》1978年第1期图版捌。

与河西的粮价进行比较。

我们知道,战国的粮食平价是有明确记载的。《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引《计然》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计然》相传为春秋末年的书(也有人认为计然是人名),实际上这里讲的是战国的情况,即是说战国粮食的平价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这与李悝为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计算开支时,把粟的石价折算为三十钱是一致的。粟石三十钱,即平价中的最低价。

可是在文献中却找不到汉代粮食平价的记载。汉代文献中关于粮价的资料很多。这些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偶然出现丰年,粮价大贱,史学家们借此作文章来歌颂统治者的功德,什么“粟石数钱”、“百姓殷富”、“人给家足”等等。二是由于灾荒,特别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与统治者之间的混战,如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的末年,生产破坏,战祸连年,以致出现粮价腾贵,谷石万钱,民人相食的状况。可是独独没有关于粮食平价的记载。为求得汉代粮食的平价,我们只好就有关资料进行考证。

我们在两汉有关资料中发现,在西汉时,凡是谈到粮食石价数十钱时,必有赞美之辞,言其太贱,凡是谈到石价百余钱、数百钱时,则有责谴之辞,言其太贵;东汉时,凡谈到石价百余钱时,就有赞言之辞,言其太贱,而谈到千余钱时,才有责谴之辞,方言其太贵。可以推想,平价当在这太贱与太贵之间。

所谓“文景之治”时,粮价很贱。史称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①这里虽未说明粟多少值十余钱,但据上下文观察,应是指粟一石来说的。另一条材料则说当时谷石数十钱:“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②粟谷石价十余钱、数十钱,无非是讲粮价甚贱,而平价必是在这个价格之上。

二百年后,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到东汉中叶,谷石贵达百余钱,竟亦称为“盛事”,值得史学家的赞扬。如顺帝时,第五访为张掖太守,“轻骑循行田亩,劝民耕农,其年谷石百钱。”③由此可知,当时谷石百钱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因此第五访才得到“循吏”的称号,可是,就是同一个张掖,在西汉中叶,粮价石百钱不仅得不到赞美,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