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杂谈篇】 起点浪子书友整理的《大汉》大事记(第4/5页)

大汉国中平二年(公元186年)正月中:黄巾军张牛角等领二十万大军分成四部,褚飞燕、王当、杨凤、白饶、五鹿等分领一部,围瘿陶城。黑翎王难楼的小儿子楼麓领胡骑一万余支援李弘,后李弘率军一万五千余赶往瘿陶,在距离瘿陶城三十里的双井屯平原上扎营,伺机而动。瘿陶保卫战拉开大幕。

大汉国中平二年(公元186年)正月底:两军激战瘿陶城的东门外战场,侥幸而胜。此役,燕赵部曲以三千人正面阻击黄巾军的褚飞燕前军一万人,结果三千人基本上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郦寒和伏强两位军候阵亡。鲜于银部阻击褚飞燕的左翼敌人,以三千骑兵对阵二万步兵,结果损失过半,一千六百多名士兵阵亡。李弘亲自率领玉石部,阎柔部,黑豹义从共九千多人和黄巾军杨凤部万人交战,初期重创了敌军的阻击部队,但随后褚飞燕部的右翼二万人马支援上来,战局就陷入了胶着状态,铁骑损失较大,有将近两千名士兵阵亡。综合损失,风云铁骑阵亡两位军候,十位屯长,六千六百名战士,伤一千多人。部队现在能够上马打仗的只剩下千人,折损过半。黄巾军折损7万余,张牛角阵亡。

大汉国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初:李弘在获得钜鹿郡长史陈隶、郡府功曹史沮授等的粮草支援后,奔袭邯郸,一站而克。同时,甘陵相刘虞、议郎傅燮领三千军进驻瘿陶城,朝廷升李弘为征虏校尉。杨凤因不满黄巾新帅张燕(褚飞燕)得举措,和李弘达成了协议。黄巾军全部撤出赵国的易阳,襄国,中丘,柏人四城,迅速进入太行山的南麓黑山山区藏匿。

大汉国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中:尚书令刘虞和议郎傅燮至邯郸,又升李弘为行平虏中郎将。不久,小黄门左丰兼御使,宣圣旨,要求李弘在四月之前完成清剿黄巾军张燕部的任务,同时还要在幽州,冀州两地征调五万部队,在四月之前开赴西凉战场,征伐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的叛军。

大汉国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底:李弘进军元无城,初见刘备三兄弟。后与张燕达成协议,黄巾军逐渐退回太行山。

大汉国中平三年(公元186年)3月:天子大赦天下,投降黄巾将士幸运地脱罪获释。不久,李弘亦凑齐了五万人,上书天子,要建制补给、询问行军路线。

大汉国中平三年(公元186年)4月:朝廷以八百里快骑下旨邯郸大营,迁升李弘为讨虏中郎将,持节。迁升鲜于辅为昭武都尉。行军路线和军需补给点同时送达。李弘在中军大帐里宣布西征军建制和各部军官。整个西征军中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卒四万一千人,共五万四千人马。建骑兵一军,步兵五军,共六军。骑兵军下辖五部,步兵军下辖十部,每部两曲,每曲三屯,每屯三个百人队。黑豹义从独建一军两千骑。建斥候营一千斥候骑,兵曹营(即原后卫屯)一千步骑兵,都直接归李弘指挥。骑兵军由恒祭统率,下辖五部。楼麓,射璎彤为别部司马,拳头,鹿欢洋,射虎为军司马,各领一部两千铁骑。步兵军由都尉鲜于辅统率。下辖五军十部。鲜于辅自领一军,鲜于银,玉石,阎柔为别部司马,颜良为军司马,各统领一军。下辖十部,胡子、燕无畏、铁钺、雷子、小懒、文丑、张郃、高览、方飚、樊篱等为军司马或者假军司马。左彦为行军司马。卫政为刺奸兼任禀假掾史。赵云为军司马,与弧鼎弃沉共领黑豹义从。郑信为别部司马领斥候营,郑鸣副之。田重为别部司马领兵曹营,纪惟为兵曹掾史。部队随即开拔。行程3000里。

大汉国中平三年(公元186年)5月初:距离右扶风郡的郡治槐里城八十里的小槐里,其北面是成国渠,南面是渭水河。李弘将四万步兵驻扎于此。风云铁骑和黑豹义从一万两千骑全部驻扎在距离大营十里的地方待命。太尉张温带着二万大军在距离风云铁骑十里处扎下大营。叛军李文侯等亦率军赶至,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