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南征北战 二十三 供奉山王(第3/6页)

“如何?”天海又问道。家康甚为焦躁,“神佛”二字,通常都是相提并论,可先前他并未仔细考虑过“神”,也从未想过要成为“神”。

母亲的信仰、姑祖母的信仰、祖母和雪斋禅师的信仰、大树寺感应上人的训诫,都是佛语,却非神明。但天海却一语道破,这天下,还有比这更可怕的眼力吗?

家康笑了:“我本以为神佛合一,原来竟是错了。”

“不!”天海摇了摇头,“贫僧并非说神佛合一的想法有错。我是说,像大纳言这般尊贵之人,不应独自欣求净土。”

“哦。”

“佛教有八宗,神社无数。向一宗一神祈求,非大志向。大人众多家臣当中,有信仰禅宗者,也有一心想去净土之人,更有日莲的信徒、天主教徒,贫僧希望,大人不要和人冲突,眷顾众生,怀宽恕之心……”

“我有些明白了。”

“有些明白?嘿!”天海的语调带着斥责,“神乃天地之神,佛道则是自然的妙用,要以智谋去调和自然。根本之道的果实只有一个,而花却千差万别,要让每一种花都绽放不同的美……没有此心,便不能治天下。由了生,由了死,一直到净土显现为止,都要不厌倦,不松懈。如此一来,大纳言才能成为神。”

天海突然变了语调,家康的目光逐渐明亮起来。

“嘿。如今的世道,与此完全背道而驰!智者欺骗愚钝,富庶虐待贫苦,强豪弃弱者不顾……彼此只剩下怨恨。怨恨可以产生什么?会招来什么?只有乱世!这些,大纳言定深有体会了吧,还要一心前去净土吗?”

家康瞪大眼睛,默默注视着天海,好大工夫说不出话来。天海要家康认同每个人的信仰,却独攻击他的信仰。仔细想想,其真是无礼,语气也甚过分。可是家康没有动恼,觉得天海完全说中了自己的心思。

家康已有识人之明。世间有谨守规矩礼仪,却内心粗暴之人,有聪慧能干,却不敢疏忽之人,有诚实刚直之人,有轻薄严酷之人……可是这个叫天海的和尚究竟是何种人,他却看不出来。天海有时能遵守规矩义理,有时傲慢,有时诚实,有时又令人觉得言语粗暴。这种千变万化,便是因他学兼八宗?

人与人之间,若不能一见如故,就不能相交一生。这一点,天海从一开始就明白,所以他决定直击家康内心。可是,家康竟无不快之感,实在奇妙。

“哦。”家康也逐渐虚心起来,“所以说,神明之心即天地,佛心乃是将天地和人联成一体,是此意?”

“哈哈。”天海笑了起来,“毕竟是诚实之人,姑且作此想吧。”

“姑且……这么说,还有深意?”

“倾听法无边,至理无边。”

“是,有理。”家康已经陷入面对恩师的感觉中,频频点头,“我曾受雪斋禅师严训。禅师说,碰到困难时,要心中无物,这样,道理便会显现,便能心领神会了。‘无’便可通神明之心。”

“不!”天海笑道,“大纳言应超越‘无’,此后要走在它前边。”

“无的前面?”

“‘有’‘无’相对,但因为它超越了最初的无,因此也非一般的相对。一般的相对,是敌对,是争斗,最多只能破邪显正,结果会留下怨恨。愈是将有无对立,怨恨就愈深……可是,现在不一般了。”

“能否详告?”

“比如,这里有笔。”

“笔……”

“有笔,就必须有纸。笔与纸,便是相对。笔与纸相辅相成,写出文章……悟出这个道理,便已进了一步。大纳言在某些方面,已经悟到了这些,例如,悟出君臣之道,从而体恤家臣……可是,若对方是关白,就有些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