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乱起萧墙 四七、论遗命密语示正臣 议承嗣忠言陈圣君(第3/4页)



  康熙一笑止住了他:“哎——廷玉呀,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揣摩朕的心思干什么呢?”

  “是。臣以为,若将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相比,两人性情相仿,十三爷似乎更具忠心。但十三爷却只是个将才,不是帅才。让他管一个部,办一件差,那是没说的,是个好臣子。更大、更重的担子,怕他挑不起来。”

  方苞接口说道:“对,廷玉说得是。除了上边说过的几位阿哥,臣以为四阿哥倒是值得看重。他为人诚孝,这些年办差最多,且事无巨细,都十分认真。尤其是他自强自立,性格坚如铁石,从不攀附别人,更不结党拉派。但四阿哥过于认真,以致落了个刻薄之名。这也算是个毛病吧。”

  再往下,他们又议论了老九、老十、老五、老六等人。早膳时刻到了,康熙传了御膳,让两位臣子和他一齐坐下,边吃边谈。康熙兴致很浓,他笑着说:“咱们说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一句话,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你们说,朕这花团锦簇的江山,究竟要交给谁呢?”

  张廷玉这会儿胆大了,脱口而出:“皇上,臣以为四爷和十四爷最好。”

  康熙一怔:“哦?这哥俩是一母同胞,竟都有这福分。那么,老八真的不行吗?”

  方苞略一思忖说:“陛下,臣适才已经说过,八爷的学问、风度都没说的,连外国使臣都夸他有帝王之相。可是,如今天下升平日久,人人只思安乐。武将怕死,文官贪财,朝中积弊很多,亟待整饬。八爷似乎难当此任。”

  张廷玉听到这里连忙接口:“对!方苞之言很有道理。臣也以为,继承皇位之人,一定要精明强干,能矫正时弊。这个人,一要洞察吏治民情,二要刚毅不拔。这样,才能克难攻坚,使天朝永立于不败之地。八阿哥没有这样的才干。”

  康熙似乎是被他们的话震动了。他放下筷子,急促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忽然,他仰天长叹一声:“唉——你们说得对,说得好啊!多难兴邦,朕要个只会坐享现成的继位之人有什么用呢?朕已经过于宽厚了,老八比朕还宽厚;朕对下边已经过于放纵了,他比朕还放纵,大臣们称朕是‘老佛爷’,可有更多的人叫老八‘八佛爷’。让他来继承江山,再过几十年,大清不就完了吗?有人说,朕是一位太平天子,这话说得混账透顶。朕这一生经历了多少磨难,朕这太平江山是一刀、一枪、一滴血、一行泪苦苦挣来的!好儿不靠父母,自己的功名自己挣。得来的太容易了,也就不懂得珍惜了。所以,朕听从你们的劝告,决意不立老八!”

  方苞激动地说:“万岁圣明。臣思之再三,这储君只在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人之中。”

  康熙狡黠地一笑:“哦,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他们俩再好,只能有一个皇上。你说,哪个更好呢?”

  说了大半天,这可到了节骨眼上了。张廷玉和方苞都觉得,今儿个自己说得太多、也大直了。可是事到如今,回避是决不可能了。方苞到底是老辣一些,他略一沉思,便直率地说:“皇上,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哪个更好,臣平日从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所以皇上突然问起,臣难以判定。论起为臣之道,臣和廷玉今日的话都是越轨之举。这件事,唯有皇上乾纲独断才能定夺。但臣以布衣之身,受到皇上如此信托,又不能不放胆直言。若皇上已经内定,也就罢了,若陛下尚在犹豫,臣有一法可供圣酌。”

  康熙的目光咄咄逼人:“什么办法,说下去!”

  方苞掷地有声、一字一板地说:“是。看皇孙。有一个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