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河桥

冥界本来就是人间的复制品,人间的山河树木也会很合理地在冥界出现。但奈河却不同于一般的河流,它是一条血污之河。严格说起来,“奈河”只是佛经中“地狱”(Naraka)一词音译的变化,“奈河”就是地狱!但既然这地狱在中国译文中变成了“奈河”,于是也就只有把它当成河流了。

这里先看看这条奈河自唐代以来的演变,与人世的河流日久则变小以至湮没相反,奈河是由小溪而变为巨河的。在唐人张读《宣室志》中,那是一条“广不数尺”的小河沟:

(董观)出泥阳城而西去。其地多草,茸密红碧,如毳毯状。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灵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又见岸上有冠带裤襦凡数百,习曰:“此逝者之衣,由此趋冥道耳。”

这样的河沟不需要桥梁,亡魂至此要脱光衣服,全部留到此岸,然后赤着身子过河,就算正式进入冥府了。这条奈河颇像是幽明二界的分界处,说成“阴阳界”也是不差的。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也有相似的描写:

目连闻语,便辞大王即出。行经数步,即至奈河之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不过,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啼哭。

这奈河自东向西而流,水势很急,已经不同于《宣室志》的小河沟了。河的南岸有树,亡魂挂衣其上,却还是要涉水而渡。渡水之前要点名,“牛头把棒河南岸,狱卒擎叉水北边”,想不下水是不行的。

北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五“献香杂剧”条记伶人作剧中提到奈河,在人们的理解中,那水也应该是深的:

……(剧中)僧曰:“近入定到地狱,见阎罗殿侧有一人衣绯垂鱼,细视之,乃判都水监侯工部也。手中亦擎一物,窃问左右云:‘为奈河水浅,献图欲别开河道耳。’”时叔献兴水利以图恩赏,百姓苦之,故伶人有此语。

小说中写奈河者以《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七回和清初人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第五回最为铺张。丁书说,河上虽有三座桥,有罪的亡魂却不能过,只能涉水,只见那奈河:

这奈河是北方幽冥大海内流出一股恶水,绕着东岳府前大道,凡人俱从此过。茫茫黑水,滚滚红波,臭热浊腥,或如冰冷,或如火烧,就各人业因,各有深浅,也有淹到脖顶的,到中腰的,到脚面的,那些毒蛇妖蟒伸头张口,任他咬肉咂血,那里去回避!

原来这奈河对于罪魂已经成了一道刑罚,其深浅寒热俱因各魂罪业而自动变化。现在让人看来,也不免想到,自唐而至清,原来整治人的想象力有了这么大的进步!

《玉历宝钞》中也有一条大河,但它不在进入冥界处,却在罪魂受过十殿的刑罚,喝了孟婆汤,要进入六道轮回之前,也就是离开冥界之处,堕入河内,也就是进入到轮回中了。那段文字写得浑浑噩噩,不知所云,也像喝过迷魂汤似的:

诸魂饮毕(指“忘醧”,即迷魂汤),各使役卒搀扶从甬道而出,推上麻札苦竹浮桥,下有红水横流之涧,桥心一望,对岸赤石岩前上有斗大粉字四行,曰“为人容易做人难,再要为人恐更难,欲生福地无难处,口与心同并不难”。鬼魂看读之时,对岸跳出长大二鬼,分开扑至水面,两旁站立不稳,……落于红水横流之内,根行浅薄者欢呼幸得人身,根行深厚者悲泣自恨。……男妇等魂如醉如痴,纷纷各投房舍,阴阳更变,气闷昏昏,颠倒不能自由,双足蹬破紫河车,奔出娘胎……

《玉历宝钞》的其他地方未言奈河,不知此河是否即指奈河,也许是奈河绕到了阴山背后那一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