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第二十七(第5/6页)

据记载,阿西莫夫曾宣称自己不喜欢看色情文学作品。他说:“我每次看这种书都觉得难为情。”朋友们可以为此作证。他曾在婚后光顾过纽约的下流剧院,但只去过一次,他认为整个过程枯燥乏味。有一次,在第42大街上,一位妓女找上了他。他后来声称,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她是在拉皮条,但当他弄明白后,他吓得拔腿就跑。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他感动得致电瑞典皇家学院:“极为感谢!激动!荣耀!惊讶!惭愧。”

厄内斯特·海明威不大注意拼写,例如动词have变成现在分词时忘记去掉字母e再加ing。连词nor用于否定时,他总用得不妥当。在他一生中,他总是把already同all ready混淆,还认为英文里确有alright这个词。但是他在中学读书期间在写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敢闯精神,以上这些缺点与之相比就显得十分次要了。后来,他有句口头禅:“你写文章,可请别人替你改正错别字。”

“二战”后,海德格尔曾认为,尼采把他弄坏了。他非常担心“人们会因为他卷入纳粹主义而认为他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伽达默尔在这方面帮助了他,以致海德格尔很感激伽达默尔。

当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通知电报来到肖洛霍夫身边的时候,他正在郊外的森林里打猎。后来,在他亲赴斯德格尔摩领奖时,大批记者来采访他。他说瑞典文学院迟了二三十年才颁奖给他,实际上他是第一位真正该得此项奖的苏联作家。他还说:“当我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天,正好朝天放了两枪,除了掉下两只大雁外,还十分意外地掉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人纳博科夫最终把自己归类为美国作家。1969年,他这样告诉记者:“在现时的概念里,一位美国作家意味着一位当了25年美国公民的作家,它还意味着我所有的作品都首先在美国发表,意味着美国是唯一的一个使我在精神和感情上感到是家的国家。”

奥登晚年公开披露了他的同性恋,他暗示说,他沾染这种恶习使他在这个不安宁的世界获得一段较为轻松的时刻。“在天国,”他写道,“我们都有着平等的意识,大家都有着独立的人格,都有着独立的世界观,都是一个种类。”

1972年,蒙塔莱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评论集《我们的时代》,在这部评论集中,他批评文学艺术被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背弃了其作为“时代晴雨表”的庄严使命。1975年,蒙塔莱因“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性和排除谬误和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阐明了人的真正价值”,以其全部作品荣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蒙塔莱说:“这个世界上蠢人往往是胜利者。现在,我也成为其中之一了吗?”

卡内蒂跟穆齐尔的关系伴随了他一生,在获诺贝尔奖时,他仍提到了这位尊敬有加的作家:“穆齐尔的作品直到今天还使我入迷,也许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全部理解了他的作品。”

1975年,博尔赫斯在密歇根州大激流市接受公开采访,有人问他:“你认为作家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博尔赫斯毫不犹豫地答道:“创造人物。”有人说:这位伟大的作家本人从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人物。

有人问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是自传性小说时,他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萨特是个勤奋的人。除了去世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他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写作。与许多人把笔耕看成是一种苦役不同,萨特把它当做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支撑点。他这样说:“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无日不写”成了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