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第十五(第3/5页)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小时候,觉得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也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小霍妮的童年生活很不快乐。9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自己聪明。”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

威尔·杜兰在12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去教会学校,她希望“这个整天调皮捣蛋、满口胡言乱语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传教士”。结果,杜兰不但没有成为传教士,还因为写了一篇对宗教不敬的文章《宗教的起源》而被逐出教门。他在19岁的时候就对基督教有了自己的认识,他说那“不过是成百种宗教信仰中的一种,它们都宣布说自己能实现人类的拯救并普及真理”。

茨威格一生中结识过许多当时欧洲的名人,比如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雕刻家罗丹,法国作家法朗士、纪德和罗曼·罗兰,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等等。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青年茨威格的精神偶像,他们对正在成长之中的作家产生了极大影响。茨威格本人则说:“……我的内在教育始之于与我同时代的著名人物——维尔哈伦、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里尔克的友谊。”

有一天早晨,冯·诺依曼从普林斯顿的家里驱车出发到纽约赴约会,车快到时,他又打电话回来问他妻子克拉拉:“我上纽约去干什么?”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对她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回答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法拉奇随父母躲在教堂里,轰炸开始后,14岁的她吓得哭了起来,这时父亲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重的耳光,还紧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训斥:“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许哭!”从此,法拉奇与眼泪彻底绝缘。

玛格丽特在父母的精心爱护下长大。作为独生女,她被唤作“我的宝贝”、“玛奇”甚至“小瘦干儿”,因为她很挑食。虽然她同一般的独生子女一样被关爱,但她并没有被宠坏。杜鲁门说:“她是个好孩子,我很高兴她没长成像艾丽丝·罗斯福或是威尔逊的女儿们一样。”

舞蹈家玛莎·葛兰姆的父亲是医生,在她年幼的时候,父亲对她说:“人的嘴巴是可以说谎的,但身体是没法说谎的!”她后来承认,这句话点燃了她对身体表现力的兴趣之火,并使这簇圣火燃烧并照亮了她的整个生命过程。

桑格·玛格丽特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出身于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她的母亲一生18次怀孕,生育11个孩子,在贫困生活的煎熬和众多子女的拖累下,年仅49岁就撒手人寰。桑格女士一生执著不渝地宣传节育,推行避孕术,谩骂、攻击、入狱都不曾让她放弃。她的名言是:“一个妇女不能称自己为自由人,除非她拥有和掌握自己的身体。”

艾薇塔出身卑微,母亲告诫她:人穷志不穷,面对侮辱和敌视时,尤其要自尊自立,不卑不亢。儿时的艾薇塔十分瘦弱,因此得到了“小瘦子”的绰号。父亲去世时,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去吊唁,却被赶了出来,连灵堂都不能进去。当时艾薇塔就立下誓言:“中产阶级算什么?!我要当阿根廷的大人物!”

亚伯拉罕·马斯洛最早的儿时记忆是关于他母亲的。她是一个迷信的女人,经常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冲着孩子们说:“上帝将严厉惩罚你!”马斯洛从5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以此来躲避家中的紧张气氛。他后来回忆道:“那时,我经常比家里其他人起得早,一出门就到图书馆去,站在门口等待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