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官 制(下)(第5/10页)

闾里编制,隋、唐略同。《隋书·高祖纪》:开皇九年二月,“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通鉴》作“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通鉴》作“置里长一人”。《百官志》:“炀帝时,京都诸坊改为里,皆省除里司官,以主其事。”《旧书·职官志》: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食货志》云:“五家为保。”家盖误字。又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则辞异意同。又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太宗纪》:贞观九年三月,“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十五年十一月,“废乡长”。《通典》云:“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一乡,乡置老一人,以耆年平谨者县补之,亦曰父老。贞观九年(635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641年)省。”是其编制及名目皆同也。薛《史·张全义传》云:“全义为县啬夫,尝为令所辱,乾符末,黄巢起冤句,全义亡命入巢军。”唐时无啬夫之名,欧《史》仅云“少以田家子役于县”,薛《史》盖以古名相比附也。《隋书·李德林传》云: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又即时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复不可令两县共管一乡”。敕令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开皇十年(590年),虞庆则等于关东诸道巡省,使还,并奏云:“五百家乡正,专理辞讼,不便于民,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上令废之。德林复奏“政令不一,深非帝王设法之义”。因此忤意外出。案古者地治之职,皆有听讼之权,岂必能皆得其平?然事属相沿,民习有严上之心,故犹可以相安,既废之矣,而又复之,则嚣然之声起矣。乡官之始,必由人民推择;其后或由官命,亦必采听民意;历年愈久,则民之愿者与官日益离,其桀黠者依附献媚之术愈工,且或有以胁其众,使不敢诽己,其人乃去民日远。自左雄已言“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见《秦汉史》第十八章第三节。而可畀以听讼之权乎?既明知其不便矣,又岂可以护前而惮改作?德林之初议是,而其再奏则非矣。因此忤旨,不得咎文帝之听荧也。炀帝令省除里司,盖以京都为贵势豪猾所萃,什伍之长,势不足相检制,与魏甄琛请取武官领里尉之意同,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三节。非所语于外州县也。《新书·韩滉传》:滉为两浙观察使,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史,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足见正长中桀黠者之多。然滉残酷而好要功,徒以便于己私,而残民以逞,其心更可诛矣。薛《史·胡饶传》:饶与唐明宗部将王建立相善。明宗即位,建立领常山,奏饶为真定少尹。平棘令张鹏者,献策,请建立于境内,每县所管乡,置乡直一人,令月书县令出入行止。饶乃导而荐焉。建立行之弥年,辞讼蜂起,四郡大

扰。此等教猱升木之举,其必无以善其后也审矣。《通典》:“天宝七载(748年),诏三十里置一驿,元注:“其非通途大路则曰馆。”驿各有将,以州里富强之家主之,以待行李。自至德之后,民贫不堪命,遂以官司掌焉。”此则本非可责之于民。虽承平之世,民力亦不能堪,而况于丧乱之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