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官 制(下)(第3/10页)

《通鉴》在十二年五月。十七年(729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通鉴》在五月。二十年(732年)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通鉴》在二十一年(733年),云是岁分天下为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岭南,凡十五道。各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畿以中丞领之。余皆择贤刺史领之。非官有迁免,则使无废更。惟变革旧章,乃须报可。自余听便宜从事,先行后闻。《新书·地理志序》亦云事在二十一年。《旧书·张九龄传》,言其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九龄之相,事在二十一年十二月,则此夺一字也。《新书·韩思复传》:子朝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初置十道采访使,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李尚隐传》云:自开元二十二年置京畿采访处置等使,用中丞卢奂为之。尚隐以大夫不充使。永泰以后,大夫王翊、崔浃、李涵、崔宁、卢杞乃为之。乃据朝宗、奂任职之时言之,非谓置使在二十二年也。《旧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五十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蓟州。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五十者十五之倒误。蓟州当作苏州。此分山南、江南各为二道,就关内、河南析出京畿、都畿,又增置黔中也。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758年),改曰观察处置使。”案《旧书·李峤传》:初置右御史台。峤上疏陈其得失,言“垂拱二年(686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别准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余条。巡察使率是三月已后出都,十一月终奏事,而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余人,少者一千已下。但准汉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苞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且机事之动,恒在四方。是故冠盖相望,邮驿继踵。今巡使既出,其他外州之事,悉当委之,则传驿大减矣。请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使其亲至属县,或入闾里,督察奸讹,观采风俗。然后可以求其实效,课其成功”。则天善之。乃下制分天下为二十道,简择堪为使者。会有沮议者,竟不行。神龙已后所行,则峤之说也。委任郡县,而于其上设监察之司,持霜简以肃纪纲,而勿与郡县之事,于法究为最善。隋、唐之世,屡经改革,终不能不循此而行,宜矣。然天宝已还,边兵日重,至德而后,加之天下兵兴,卒复于魏、晋、南北朝刺史握兵之旧。

《新书·兵志》云:“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百官志》云: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加号使持节,盖汉刺史之任。七年(624年),改总管曰都督。总十州者为大都督;贞观二年(628年),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检校州事。其后都督加使持节则为将,诸将亦通以都督称。惟朔方犹称大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沃衍有屯田之州,则置营田使。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通鉴》:景云元年十月,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考异》曰:《统纪》: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秀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之名自此始。《会要》云,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之号。又云:范阳节度,自先天二年(713年)始除甄道一。《新表》:景云元年(710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大使。按讷先已为节度大使,则节度之名,不始于延嗣也。今从《太上皇实录》。案此以节度使之名号言之,论其职守,则初不始于此等也。说见第九节。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旧书·地理志》云:开元中置十节度,已见第四章第七节,其《职官志》云:天宝中置八节度,盖安西、北庭,天宝中尝合为一,而岭南则至德已前初无节度之名也。说见《廿二史考异》:《通典·州郡篇》称节度使十,《职官篇》云:开元中凡八节度,曰碛西,曰河西,曰陇右,曰朔方,曰河东,曰幽州,曰剑南,曰岭南。《考异》曰:“碛西即安西,而不别出北庭之名,《旧史》盖本于此。”又曰:“《唐六典》:凡天下节度使有八:一朔方,二河东,三幽州,四河西,五陇右,六剑南,七碛西,八岭南,盖并平卢、幽州为一,碛西、北庭为一也。”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通典》云:“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理于所部。其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旧书·职官志》:门下省符宝郎职,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新书·百官志》: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伐,兵罢则省。都统总诸道兵马,不赐旌节。《旧书·职官志》云:“汉代奉使者皆持节,故刺史临郡皆持节。至魏、晋,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后魏、北齐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以此为常。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刺史之名存而职废,而于刺史太守官位中,不落使持节之名,至今不改,有名无实也。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大将为刺史者,兼治军旅。遂依天宝边将故事,加节度之号。连制数郡。奉辞之日,赐双旌双节。如后魏、北齐故事。名目虽殊,得古刺史督郡之制也。”此节度专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