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官 制(下)(第2/10页)

下至主簿、尉俸禄。注述令、丞、簿、尉俸禄之数,县有、赤之称。胡氏云:“《类篇》,翻阮切,鹰二岁色。《新地理志》唐京兆有赤县、次赤县,诸负郭亦皆为次赤县,、赤字义不可晓,盖次赤也?”今案七等益一次赤,则八等矣。又《十七史商榷》引宋谢维新《合璧事类》后集第七十九卷县官门知县云:“国朝建隆元年(960年),应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则其制宋尚相沿,而于中等之中,又析出中下,则亦八等矣。《通典·职官典》言州县皆七等,而《选举典》言郡自辅至下,县自赤至下皆八等,未知何故。若次赤、中下亦列为一等,则其数适得八。岂此分别实起自《通典》成书以前,又为一等中之小别,可云无改于七等之旧,故辑选举、职官二典时,各有所据欤?要之州县等级交易,恐甚纷繁,多少名目,难以具详也。《选举典》云:“初州县混同,无等级之差。凡所拜授,或自大而迁小,或始近而后远,无有定制。其后选人既多,叙用不给,遂累增郡县等级之差,其折冲府亦有差等。”又载沈既济请改革选举事条:请准旧令,州为上、中、下三等,县为赤、畿、上、中、下五等,而废紧、望、雄、辅之名。云“等级繁多,则仕进淹滞。使其周历,即务速选。官非久安,政亦苟且”。其缘起如此,自不免如《戴叔伦传》所谓有司铨拟,皆便所私之弊矣。要之州县等级之分,实无与于民生之厚薄,亦不足深考也。镇以五百人为上,三百人为中,不及者为下。戍以五十人为上,三十人为中,不及者为下。各置将副、主副。关亦分上、中、下。上、中关皆置令、丞,下关惟有令。监察之制,文明后尝欲以隶御史台,已见前。《新书·百官志》云:“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旧书·太宗纪》:贞观二十年正月,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新纪》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条黜陟于天下。神龙二年(706年),以五品已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景云二年(711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已下善恶。置司举从事二人,秩比侍御史。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州为中都督。齐、鄜、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为下都督。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各一人。《旧纪》:六月,依汉代故事,分置二十四都督府。闰六月,初置十道按察。七月,新置都督府并停。惟雍、洛州长史,扬、益、并、荆四大都督府长史阶为三品。《通鉴》云:时遣使按察十道。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六月,壬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鄜、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安、闽、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畿州不隶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卢俌等上言:都督专生杀之柄,权任太重,或用非其人,为害不细。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时巡察,奸宄自禁。其后竟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李景伯、卢俌之议,见《新书·景伯传》,附其父《怀远传》后。《旧书·王志愔传》:景云二年(711年),制依汉置刺史监郡。于天下冲要大州置都督二十人,妙选有威重者为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事竟不行。开元二年(714年)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通鉴》:开元元年九月,复置右御史台,督察诸州,罢诸道按察使。二年闰二月,复置十道按察使。《旧纪》但书又置右御史台,不书按察使之罢,而亦书其复置。《新书·张廷珪传》:请复十道按察使,帝然纳之,因诏陆象先等分使十道,此时事也。至四年(716年)罢。《旧纪》:四年十二月,停十道采访使。《通鉴》:三年十二月,或上言按察使徒繁扰公私,请精简刺史、县令,停按察使。上命召尚书省官议之。姚崇以为今止择十使,犹患未尽得人。况天下三百余州,县多数倍,安得刺史、县令,皆称其职乎?乃止。四年闰十二月,罢十道按察使。八年(720年),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通鉴》在五月。十年(722年),又罢。《通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