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钱 币(上)(第4/9页)

禁钱出境之令,始于德宗时。《新书·食货志》云:“贞元初,骆谷、散关,禁行人以一钱出者。”又云:“民间钱益少,缯帛价轻,州县禁钱不出境,商贾皆绝。浙西观察使李若初请通钱往来。事亦见《若初传》,附《刘晏传》后。而京师商贾,赍钱四方贸易者,不可胜计。诏复禁之。”自此禁钱遂为恒法。至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圜丘礼毕赦诏,犹有“勿令商人载钱出境”之文焉。《旧五代史·本纪》。《食货志》云:缘边州镇,设法钤辖,勿令商人般载出境。此已足挠乱澄清之局,而宪宗复推此意而禁及飞钱。轩然大波。遂不可免矣。

《新志》述宪宗时事云:“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者。搜索诸坊,十人为保。”又云:“自京师禁飞钱,家有滞藏,物价寖轻。判度支卢坦、兵部尚书判户部事王绍、盐铁使王播请许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增给百钱。然商人无至者。复许与商人敌贯而易之。然钱重帛轻如故。”《旧志》云:“元和七年五月,户部王绍、度支卢坦、盐铁王播等奏:伏以京都时用,多重见钱,宫中支计,近日殊少。盖缘比来不许商人便换,因兹家有滞藏。所以物价转高,钱多不出。臣等今商量:伏请许令商人于三司任便换见钱,一切依旧禁约。伏以比来诸司、诸使等,或有便商人钱,多留城中,逐时收贮。积藏私室,无复通流。伏请自今已后,严加禁约。从之。”案《新志》所谓物价寖轻者,乃对钱而言。《旧史》所谓物价转高者,则对布帛而言。商人之飞钱者,委钱京师,而取诸四方,不啻将四方之钱,转运入京。诸有钱者,积其钱于京师,果何为乎?换为借钱之别名,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章第五节。《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豆卢革尝以手书便省库钱数十万。胡《注》曰:“今俗谓借钱为便钱,言借贷以便用也。”然则便换即借贷。不许商人便换,遂至家有滞藏,则诸军、诸使及诸富家之钱,由飞钱汇画入京者,仍是借诸商人。京师小商,盖恃此等大商为顾客。大商不至,则市井萧条。唐时易中,钱帛并用,而人多重钱。商人多钱,平民则只有布帛。市面既失其常,有以布帛往买者,市肆中人将高其价以靳之,故曰物价转高;有以见钱往买者,其人度钱价将长,虽廉雠亦可获利,又将贬价以事招徕,故曰物价寖轻也。既以飞钱通中外汇兑,又以便换给商人资本,实为版克(Bank)之权舆,使能利道整齐之,岂独可救钱荒之弊?顾乃从而阻遏之,已又欲攘其什一取息之利,则庸人自扰之矣。

因此措置,纠纷遂多。元和八年四月,出内库钱五十万贯,令两市收市布帛。每端、匹估加十之一。十二年(817年),又出见钱五十万贯,令京兆府拣择要便处开场,以市价交易。《旧书·食货志》。杯水车薪,何济于事?钱一脱手,即为人所贮藏耳。于是蓄钱之禁起矣。

蓄钱之禁,肇自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旧书·食货志》载其年六月诏曰:“泉货之法,义在通流。若钱有所壅,货当益贱。故藏钱者得乘人之急,居货者必损己之资。今欲著钱令以出滞藏,加鼓铸以资流布。若革之无渐,恐人或相惊。应天下商贾先蓄见钱者,委所在长吏令收市货物。宫中不得辄有程限,逼迫商人。任其货易,以求便利。计周岁之后,此法遍行。朕当别立新规,设蓄钱之禁。所以先有告示,许有方圆,意在他时,行法不贷。”又禁断五岭已北银坑,令坑户采铜,助宫中铸作。见第一节。时盖欲与鼓铸并行?然周岁之后,寂焉无闻。盖鼓铸非易,而钱荒情势,时亦尚未十分急迫也?至十二年正月,乃敕“近日布帛转轻,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不通。宜令京城内自文武官僚,不问品秩高下,并公、郡、县主、中使等,下至士庶、商旅、寺观、坊市,所有私贮见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如有过此,许从敕出后限一月内任将市别物收贮。如钱数较多,处置未了,任于限内于地界州县陈状更请限。纵有此色,亦不得过两个月。若一家内别有宅舍店铺等,所贮钱并须计用在此数;其兄弟本来异居,曾经分析者;不在此限。如限满后有违犯者:白身人宜付所司决痛杖一顿处死。其文武官及公主等,并委有司闻奏,当重科贬。戚属中使,亦具名衔闻奏。其剩贮钱不限多少,并勒纳官数内五分取一分充赏钱。止于五千贯。此外察获及有人论告,亦重科处分。并量给告者”。《志》言时京师里闾区肆,所积多方镇钱,王锷、韩弘、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于是竞买第屋,以变其钱。多者竟里巷,佣僦以归其直。而高赀大贾者,多依倚左右军官钱为名,府县不得穷验,法竟不行。至大和四年十一月,敕应私贮见钱家,除合贮数外,一万贯至十万贯,限一周年内处置毕。十万贯至二十万贯以下者,限二周年处置毕。如有不守期限,安然蓄积,过本限即任人纠告及所由觉察。其所犯家钱,并准元和十二年(817年)敕纳官,据数五分取一分,充赏纠告人赏钱。数止于五千贯。应犯钱法人色目决断科贬,并准元和十二年(817年)敕处分。其所由觉察,亦量赏一半。《志》又云:事竟不行。其后后唐庄宗圜丘赦诏,仍有应诸州府,不得令富室分外收贮见钱之文,亦见《旧史·本纪》及《食货志》。则其成为具文,更不待论矣。